尽管近年来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工业制造业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0880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比1~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375亿元,同比下降2.4%,降幅比1~9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52020亿元,增长2.3%,增速加快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47485亿元,增长6.8%,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
这其中,二产投资增速加快无疑是一大亮点。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5%,增速比1~9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9%,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2.6%,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
基础工业与制造业的投资增速都有所回升,这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举措,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负责人表示,本次修订重点之一是,就是为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其中,《目录(2019年本)》制造业相关的条目共900多条,占总条目数的60%以上。
“原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三产比重越高越现代化,这是错误的。”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三产比重不是越高越好,产业空心化是非常危险的,对一个大国经济体来说,制造业应该保持相当大的比重。
在地方,各地也纷纷发力先进制造业。11月5日,深圳召开产业用地全球推介计划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一次性集中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总共25宗地。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此次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在之前政策的基础上,还重点遴选了处于产业爆发前夜,且深圳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新兴前沿领域,包括生物医药、集成电路、5G移动通信、8K超高清视频等五大重点领域,精准出台多项政策措施。
此前9月,杭州召开了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动员大会,发布《关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出,到2025年,杭州全市工业总产值要达到25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800亿元,年均增速10%;全市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30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40家等。
对杭州来说,以数字服务业带动数字制造业发展是一个重要方向。而在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发展风声水起的贵阳,也在依靠大数据产业带动相关制造业发展。
近一年来,贵阳把大数据发展的重点放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上。今年8月,贵阳提出要发展的六大产业,分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数字产业和健康医药产业。
在南京,这座服务业占比超过60%的中心城市目前已把工业经济摆上突出位置,南京主政者多次强调工业对经济的重要性。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对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制造业还是要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对大城市、中心城市来说,在土地、人力等成本上升的情况下,要发力高端制造业。
彭澎认为,对不同城市来说,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不同,各个城市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发展定位来选择合适自己的产业。中心城市应该主打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与此同时,普通制造业在三四五线城市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5月份,随着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稳经济促发展效果显现,国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充分展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
可以将未来的投资部分导向“消费端”。面向消费端的投资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经济效率、释放消费潜力、激活市场活力,是打通投资与消费良性循环的关键。
今年端午节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不仅满足Z世代对“氛围感消费”的需求,更通过材质混搭、实现文化符号的轻量化表达。加入创意后,这些“端午限定”产品身价倍增,“虽然价格高了,但这些经过包装的创意产品,年轻人很乐意买单。”多家花店店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