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长三角这一年:世界级产业集群中创生绿色发展示范区

第一财经 2019-11-14 20:33:07 听新闻

作者:金叶子    责编:黄宾

这块经济总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正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探索“长三角样本”。

2018年铁路年到发旅客超过13亿人次,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开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进入3.0版,“一网通办”全区域推行……

在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这一年里,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全面提速的新阶段,在基础建设、政务服务、科技创新、民生领域等多方面都有了实质性合作。

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这块经济总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正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探索“长三角样本”。

G60科创走廊

根据“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长三角要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成为这一年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高频词,而连接了三省一市9座城市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更是成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平台,并且动作频频。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 金叶子/摄

最近的一次是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一场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了《金融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服务方案》,明确了15条政策举措,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展。

在此之前,还有9座城市率先推行的“一网通办”、建立的各类产业联盟,以及上交所宣布设立的两个G60指数(“上证G60科创走廊综合指数”和“上证G60战略新兴产业成份指数”)等,这些都围绕金融、政务、产业多个层面将国家战略落到了实处。

上海市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高奕奕日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搭建这个一体化的平台,本质就是要推动企业、产业的一体化布局,让不同地区在产业链上承担不同的分工合作。“比如浙江省的科创企业把研发中心放在上海松江,生产基地放在浙江本省。”

高奕奕所说的分工合作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实践。库卡中国首席执行官王江兵曾告诉记者,得益于G60科创走廊,他们能够享受到长三角的人才资源、供应链资源、行业资源和客户资源。

目前,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集聚七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845家,2018年产值达2.6万亿元。此外,拥有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42个科技产业园区的9座城市2018年R&D研发投入达到1598亿元。

去年9月,赛迪研究院发布“中国先进制造业十大代表性集群”,G60科创走廊位于前列,于2016~2018年间共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84051户,同比增长69.84%。

赛迪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G60科创走廊是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依托交通一体化实现产业一体化和科创功能一体化的重要体现,通过搭建集成原始基础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化及大规模生产的有机产业链条,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应用能力,G60科创走廊模式对于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先行示范。

世界级产业集群

根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

这其中,连接9座城市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只是长三角创新要素融合流动的一个缩影,把目光放至整个长三角地区,从创新平台的搭建到金融政策的支持都有阶段性的突破。比如,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三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科创板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合作协议》《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合作框架协议》等。

王高翔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资源的流动也日益频繁。

他表示,首先是一批重大基础科学装置加速布局长三角区域,进一步有效推动了基础科学的创新以及世界级创新要素的生成和集聚。此外,长三角交通一体化使得长三角区域内高铁路网及高速公路的建设提速,有效提升了区域通达性,以及技术创新人员的流动性。最后,随着一体化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和落实,跨区域创新资源随着产业的更大范围再布局和梯度转移,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创新资源集群和产业集群之间的高效联动。

资源流动也显示在了具体产业项目上,一年来,在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长三角优势产业呈现了较快的发展。

具体来说,不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还是新能源汽车,都在围绕跨区域产业链分工与协作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工博会上长三角“芯”高地展台 金叶子/摄

比如,在今年的工博会上,长三角“芯”高地展台引来不少观众驻足。从生产集成电路的设备、芯片制造商的成品再到终端运用企业,一个展位就浓缩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该展位展商之一华虹集团的工作人员当时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他们左右两旁分别是来自上海的半导体设备商和浙江的汽车电子商,几家企业不仅在展台上连在一起,业务也有合作。比如,左边的半导体设备商一直为他们提供生产设备,而他们制造的成品也正好是右边汽车电子商所需要的。

从简单的“输出”和“辐射”到产业链深层次的集聚,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地图,工博会的展台只是长三角合作的一个小缩影。

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前十的城市中,长三角占了一半。在项目方面,上海紫光展锐集团、中芯国际、华虹集团都已经分别与浙江、江苏等城市签约,围绕设计和制造项目展开合作。

此外,三省一市也在根据自身产业禀赋进行差异化发展,比如上海在覆盖全产业链的同时总体偏中高端,而浙江偏重设计,江苏、安徽则在封测、制造、设计等环节各自发力。

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秦舒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长三角应该说是全国集成电路发展得最好的地区。目前上海有很多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在江苏布局。“从行业发展和人才集聚来说上海都是很好的,但因为地域等条件限制,存在发展局限。而江苏、浙江、安徽省内的很多城市都在距离上海两三个小时的交通圈内,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城市的作用。”

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也反映在具体数据上。根据上海市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10~2017年,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显著提升,研发经费增速普遍高于GDP增速。其中,2017年长三角地区总体R&D投入强度为2.71%,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3.93%、2.63%、2.45%、2.05%。

交通一体化

铁路承载着经济“输血”的重任,也成为长三角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从我上海的家到南京的办公室,路程总共3小时,有时在南京处理好事情下班还能接孩子放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江北新区新材料工程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海涛说。

自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2018年在上海成立以来,三省派驻的工作人员都像杨海涛一样过上了“双城生活”,若不包含三省一市的日常调研和出差,只以每周往返家与办公室为一次的频率计算,每人一年就坐了100余次高铁。

另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钮心毅团队去年做的一项跨城通勤研究,以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居住在上海外的流入通勤者达到10071人;而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工作、住在上海的通勤者达到了6956人。考虑到测算用户在长三角地区所有手机用户中的占比,实际生活中每日到上海的长三角人总数应在4万~5万人,而上海流出的通勤者也约3万~3.5万人。

11月12日,长三角铁路电子客票扩大实施范围,根据计划,12月中旬前覆盖所有高铁线路和动车组列车停靠车站。未来上述的长三角人出行可完全“电子化”。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今,长三角以全国8%的铁路营业里程,承担着全国20%的旅客发送量。目前,区域内基本建成“1-3小时” 高铁交通圈,同城效应显现。年底前,商合杭铁路商合段、郑阜、徐盐铁路、连镇铁路董淮段4条线路陆续开通运营,长三角地区高铁运营总里程将突破5000公里。

而随着长三角铁路网进入“毛细血管”的细化阶段,未来长三角人出行将更加便利。比如正在抓紧推进的沪苏湖铁路与通苏嘉甬铁路这两条新线。

沪苏湖铁路将穿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18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关于新建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作批复,同意新建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为完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上海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通苏嘉甬铁路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中的主骨架之一。上海局负责人说,8月19日,通苏嘉甬铁路跨杭州湾通道工程地质勘察项目已顺利完成。目前,上述两条新线正在抓紧推进,力争尽早开工,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运输支撑。

可推广的示范区

随着一体化工作的持续推进,长三角近期又迎来几个重要节点。

先是国务院批复同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接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于11月1日揭牌。

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保障,生态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内容。

从范围来看,示范区横跨沪苏浙,毗邻淀山湖,涵盖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和浙江嘉兴嘉善县,面积2300多平方公里。而先行启动区则选择了青浦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的黎里镇,嘉善的西塘镇、姚庄镇这五个镇。

由于地理相近、人文相亲,示范区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也有了更多先天优势。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陈雯对记者说,首先,一体化示范区位置的选择主要考虑了沪苏浙三省份交界的位置,试验跨省市县的地区之间如何协同合作共赢的路径、机制和方式。

陈雯认为,将长三角地区放至全国来看,它属于城镇化的集聚地区。但是我国除了这种城镇化集聚区,还有更多广泛的区域是需要承担生态和农业功能的,因此在那些区域如何探索一条生态绿色发展路径尤为重要。“中央赋予长三角示范区生态绿色发展的任务,就是希望能在这个特定的区域试验出一套不完全以传统密集型工业为主题的方式,如果试验能够成功,这样的经验就能向全国类似地区推广复制。”

她还表示,生态绿色如何嵌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中,转化机制的核心在产业选择上。示范区未来可以大力发展包括农产品及产业链、文化休闲产业等可推广复制的绿色产业。

近期,示范区已经确定了近40项重点工作。为确保这些工作有效实施,两省一市探索构建了“三地联合,业界共治”的全新工作机制,首先联合成立理事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保障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

理事会由两省一市的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经济信息化、市场监管、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部门,以及苏州市(包括吴江区)、嘉兴市(包括嘉善县)、青浦区组成,突出政府作用和属地责任。同时,还邀请了知名企业家和智库代表作为理事会特邀成员,为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