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应用程度正在逐步加深,不过,部分机构高估弱隐私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在网络空间仅依赖单一特征进行支付交易验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罗永忠11月28日在第八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要坚决保护好强隐私生物特征,合理应用好弱隐私生物特征,牢牢守住信息和资金安全底限,特别是对人脸识别这一热点应用,应坚持守正创新,稳妥推进线下支付应用。
罗永忠表示,具体而言,在数据采集时,首先要提前告知信息使用的目的和方式,明确获得用户授权同意,避免与需求无关的特征采集,确保人脸特征采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其次,由于人脸普遍显露在外,存在本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采集识别的可能,仅凭人脸识别无法确定用户直观支付意愿。
“要严格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支付口令等形式,体现用户自主支付意愿,不得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发起交易,保障用户的知情权、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罗永忠称。
他最后强调,主动建立健全风险拨备资金、保险计划、应急处置等风险补偿机制,综合运用可信支付环境、安全多方计算等技术,加强人脸特征信息端到端的全链条安全保护,切实保障消费者的资金与信息安全。
  ①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到2030年基层诊疗智能辅助应用基本实现全覆盖;②微信支付为中小商家推出AI菜单识别功能;③昆仑万维旗下AI视频创作平台SkyReels正式焕新上线。
  早期发现结构性心脏病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李成钢:中美就稳妥解决多项重要经贸议题形成初步共识。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实际上最关心的是新能源汽车开起来是否跟燃油车一样。
  据美团数据显示,上海地区餐饮销售额同比增长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