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上,N4馆内的“邮轮内装”展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记者观察发现,不少造船公司开始计划开发豪华邮轮业务。
一家位于舟山的造船公司在展位口放置了一个展示邮轮内部陈列的模型,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豪华邮轮项目还在计划中,预计将在2022年投入建造。
造船公司对邮轮的兴趣源于逐渐增长的市场需求。在展览会的邮轮内装论坛上,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琦介绍道,过去10年,全球邮轮乘客人数年平均增长约5.36%,大于全球旅游人数3%的涨幅;2009年-2018年,全球邮轮市场游客人数从每年的1780万跃升至2850万,增长约60%;预计2019年全球游客人数能达到3000万。在这部分增幅中,中国市场的增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邮轮发展10年来,出境人数由1万多人发展到239万人,年均增长40%-50%。业内普遍预计,我国邮轮产业将在下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期。
而在论坛上,多名专家提到邮轮建造是个巨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管系总长度超过200公里,船东供应品20000项,全船电缆4200公里。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彦国称,从零部件来看,大飞机是500万个零部件,LNG船是100万个零部件,而大型邮轮的零部件多达2500万个。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邮轮设计师马里左奥·赛高尔介绍道,打造邮轮平均需要2800多幅工程图,总工时超过70万个小时,项目中还需要船级社和船东及时的追踪和修改。
汪彦国介绍,目前国际邮轮制造主要集中在意大利芬坎蒂尼、法国STX和德国迈尔船厂,上述三家的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超过90%,且供应链本土化率均在80%以上。
对于起源于西方且建造复杂度极高的豪华邮轮,造船公司们正在思考如何提升邮轮的国产率,并使其适应国内的本土市场。
2013年9月,中船集团正式启动邮轮本土化设计建造项目,并于去年11月与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正式签定2+4艘13.5万总吨Vista级大型邮轮建造合同,将在2023年-2028年间每年交付一条。这是我国首次签订真正意义上的大型邮轮建造合同。周琦介绍,首艘大型邮轮的整体采购包接近580个,目前已完成近50%,目标在今年年内完成采购包的工作。在这一合作项目中,芬坎蒂尼和嘉年华提供现场监造和技术支持。
R&M中国区销售及战略发展总监张志伟认为,“欧洲经验+本地化生产”是一个理想的合作模式,借鉴于欧洲的经验和技术,该公司在威海的项目本地化率约为70%。“豪华邮轮的制造工艺是欧洲造船业几十年的积累,我们要借鉴成熟的经验,但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有我们自己的创新。”
汪彦国则对供应链的本土率发展很有信心,他表示,根据中船油轮的供应链业务规划,首制国产邮轮配套本土率将在2023年、2025年、2030年分别达到30%、50%、80%。
而要适应本土市场,豪华邮轮还要在设计上适应中国文化。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旭辉认为,国内邮轮客户的群体以中产阶级家庭为主要客源,乘客对舒适、休闲、购物和玩赏等消费升级新需求有较高标准。经市场调研,广船国际目前专注在3万-7万总吨级的中小型邮轮,乘客数1000-1500人,以现代、豪华为基本装修风格。计划在船型上结合中国元素,打造体现中国文化的中国式邮轮体验,在航线上的初步设想则以中国沿海、一带一路为主。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久远公司副总工程师周延则分析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喜欢旅游,但缺少度假文化,邮轮则更多的是一种度假产品,旅游与度假在追求目标、重游次数、时间停留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他认为邮轮产品要和中国市场找到一个契合点。“如我们参与设计的天海邮轮,把原有的大面积美容美发空间改成了商铺,鼓浪屿号在顶层的游泳池位置搭建了表演舞台,这些都是在迎合中国人的消费需求。”
巴斯夫高层建议,通过质量平衡法逐步实现废弃材料循环利用。这一过程中,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政府严格监管影响关键。
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安波福提出了在中国开发自主可控技术体系以及供应链的国产化目标。
多家在上海的跨国公司负责人都表示,超大规模市场、丰富的创新资源,完备的产业链、一流的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推动了企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接下来,他们将在中国在上海进一步加大本土化布局、扩大投资,重构供应链体系,谋划更长远发展。
作为邮轮游艇经济的重要承载地,南沙国际邮轮母港自2024年12月恢复常态化运营以来,成功争取爱达·地中海号在广州部署邮轮航季,第二艘国产大邮轮以广州城市形象命名为“爱达·花城号”。
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佳能医疗加强了中国市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