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循环经济万亿级市场待启:商业化仍是难题,巴斯夫打算这样参与

第一财经 2025-04-30 21:38:33 听新闻

作者:郭霁莹    责编:乐琰

巴斯夫高层建议,通过质量平衡法逐步实现废弃材料循环利用。这一过程中,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政府严格监管影响关键。

“今年主题的目的仍是让市场看到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绿色环境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在日前举办的CHINAPLAS 2025国际橡塑展上,巴斯夫高级副总裁、亚太区特性材料部负责人鲍磊伟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但今年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公司通过与客户共创,实现了塑料废弃物回收在下游产品中的商业化应用。”

巴斯夫今年最热的展品是其与KPR尊王合作推出的安全鞋,以及与泰科电子联合推出的新款汽车连接器。这两项产品创新,意味着巴斯夫的材料回收完成了从技术验证到正式商业化的转型。

当前,高性能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纺织等领域,其生产过程能耗高且废弃物很难自然降解,给环境带来较大负担,如何有效回收利用成为重要课题。

技术层面,当前任何一种路径都已具备可行性,但商业化的可行性仍是挑战。”鲍磊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化学回收技术目前面临上游供应商数量有限,材料供给不足问题,导致公司回收材料选择面窄、成本高。“上游不做垃圾分类、废弃塑料分拣,回收的产能就难产生,单靠巴斯夫一家公司远不够,”他认为,废弃材料回收利用需要整个产业链及生态系统协同实现。

鲍磊伟称,当前很多国家已通过生产者责任制延伸制度(EPR)实施政府监管EPR是将生产者对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提出到2025年,废弃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平均达到50%,并强调率先确定对电器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和包装物等4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深圳等城市开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并在全国逐步推广。

资源循环不仅意味着产业价值链的重塑与升级,背后还隐藏了万亿商机。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2024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这家注册资本达百亿元的央企整合了中国石化、中国宝武等多家央企资源,以打造全国性资源回收平台,标志着国内循环经济已进入“国家队”主导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在COP29峰会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透露,到2030年国内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有望接近10万亿元。

“以前大家对循环经济产业的认知是回收生意,实际现在已经发展成高科技、高质量属性的新产业了。”在橡塑展上,一名下游汽车产业链公司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随着《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实施,汽车出口正面临碳足迹追踪、关键原材料回收循环等新要求。“这次来逛展也是未雨绸缪,看看有哪些材料适配我们的产品。”

在全球工业加速低碳化转型的当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市场,正成为材料技术创新的中心。深耕汽车与电力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本次橡塑展不少参展企业的共识。

巴斯夫接下来在华投资规划的焦点也直指这两大板块。汽车是巴斯夫服务的最大产业板块,占其特性材料业务部近半业务总量,公司长期为车企客户提供塑料、聚氨酯等材料。“这一过程中,我们亲眼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巨大变化,电动汽车正成为整机厂商越来越重要的客户,巴斯夫的材料供应也由燃油车更多转向新能源汽车。”鲍磊伟表示,随着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源加速并网,巴斯夫供应的开关盒、断路器等重要电气设备零部件将进一步助力中国电力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