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则小故事的启示: 坚持辩证思维、增强必胜信心

第一财经 2019-12-10 22:54:27 听新闻

作者:管涛     责编:黄宾

政府在决策时,要清楚每种选择的取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才可能取信市场、稳定预期,进而提高政策传导效率。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0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增强必胜信心,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这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当前经济工作。以下发生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三则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这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应对

2008年底,随着雷曼公司倒闭、房地美和房利美被接管,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海啸,中国政府果断从年初“防通货膨胀、防经济过热”(即“两防”)的宏观调控中,转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四万亿投资”刺激计划。这提振了市场信心,推动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V”型反弹,但也留下了诸多后遗症。这次危机应对的启示是:

第一,宏观调控考验的是政府定力。面对金融海啸后形势急转直下,当时有人曾经批评中国央行的预见性不足且政策反应迟钝,将国内经济快速下行的责任归咎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过紧。然而,事后所谓“三期”叠加中的一期,就是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可见,决策者不同于建言者,因为要承担政策选择的后果,需要保持定力,避免为舆论周期所左右。

第二,从实践看往往是刺激容易退出难。尽管2010年就已经开始减弱刺激力度,货币政策甚至转向退出危机应对的正常化过程,但政策依然存在扩张的惯性。

第三,稳增长与调结构在危机应对时往往难以兼顾。尽管政府一再强调“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但“调结构”这个长期目标、慢变量往往让位给了“稳增长”这个短期目标、快变量。并且,由于危机应对时“稳增长”用力过猛,还可能加剧结构扭曲甚至孕育新的结构性矛盾。

2019年中国外贸行业逆风而行

随着2018年底中美两国元首会晤、重启经贸磋商,2019年中美经贸关系开始重新定位。其间,谈判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然而,在全球贸易局势紧张、经济同步放缓的背景下,今年前11个月,中方统计的外贸出口同比零增长,其中对美出口下降12.8%,对非美出口增长2.7%;进口同比下降4.5%,其中对美进口下降22.3%,对非美下降3.1%;外贸总顺差增长28.6%,其中对美顺差下降7.6%,对非美由逆差4亿转为顺差1061亿美元。总体而言,今年中国外贸运行韧性十足,超乎市场预期。这有两点重要启示:

一是要相信市场。当大家还在一直为美国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反复无常所困扰,纠结于中美贸易协定能否达成之时,中国企业早已开始着手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调整。因为企业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协定能否达成,减少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和双边贸易失衡都是大势所趋。与其坐等磋商结果,还不如主动调整适应。

二是要相信规律。外贸顺逆差取决于国内储蓄投资关系,而不取决于贸易摩擦。在储蓄投资缺口给定的情况下,必然是中国不能对美出口,就一定会对非美增加出口。有鉴于此,笔者较早就做出了2019年中国在外部需求疲软、国内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外贸顺差有可能不跌反升、经常项目继续顺差而非逆差的判断。

2019年人民币汇率平稳破“7”

这无疑是2019年的金融大事。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多次逼近7的重要整数关口。每次在关口前,总会引起守“7”还是破“7”的激烈争论。今年8月初,受市场消息面影响,人民币汇率应声破“7”,但市场预期稳定、外汇供求平衡。事实证明,“7”就只是一个心理关口。破“7”尽管只是汇率政策的调整,不涉及中间价报价机制和银行间市场日浮动区间的变化,但打开了汇率上下浮动的空间,仍是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破“7”首周,陆股通项下出现了少量净流出,但此后转为净流入,9月份净流入规模创了单月历史新高。这次汇率破“7”的启示是:

首先,实践检验是唯一标准。在8月份之前,由于人民币汇率多次遇“7”不过,所以,对于守“7”还是破“7”的政策争论,永远只能是坐而论道,难有令人信服的准确答案。

其次,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2015、2016年中国经历了资本集中流出、外汇储备大幅下降、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时期。当时觉得是坏事情,但事后来看,民间货币错配大幅改善,汇率失调压力有所释放,反倒有利于现在外汇市场轻装上阵。

再次,政策调整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这次,有关部门从市场预期引导、国际组织沟通等方面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牢牢把握了主动权。

主要结论

第一,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具体工作中,要善于趋利避害,把压力变成动力,把坏事变成好事。在对外经贸摩擦且世界经济可能处在长期下行调整期的环境下,如果在守住充分就业和金融稳定的底线,即使现在中国经济增速慢一些,但做好“中长跑”的准备,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有助于维护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中国经济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二,任何政策选择都有利有弊。政府可能无论怎么做,都不会令所有人满意,都会被市场批评。政府在决策时,要清楚每种选择的取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才可能取信市场、稳定预期,进而提高政策传导效率。宏观调控的翻来覆去,反而会增加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风险,挫伤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第三,预案比预测重要。鉴于每种政策选择都可能有副作用,所以,应该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的基础上拟定应对预案,防患未然、有备无患。特别是对于坏的情形,如果提前有所准备,应对有序,则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凝聚市场共识,增强政策效果。

第四,相信市场和尊重规律。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政府职能,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特别是在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改革与调整政策见效较慢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克服短视行为、保持战略定力。哪怕是有些规律性的东西,事前难以准确量化,同时在认识上也可能存在较大分歧,但我们要始终敬畏和尊重市场规律,因为规律只会迟到却不会缺席。

(作者系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导、董辅礽讲座教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