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前景高度不可测,并非只有“温和衰退”一条路。
未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难得的机遇,其中之一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弊端丛生,多极化发展趋势水滴石穿。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使中国的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全世界,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尽管近期人民币跌破7,却没有偏离宽幅震荡、略偏强势的基准情形。
不同于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外生性抓手,消费非常依赖内生性因素改善。
由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货币政策可能更多强调结果导向,既不会有强刺激但短期也难言转向,定向工具边际收敛和适时视情况调整或是下半年的政策主旋律。
值得警惕的是,短期问题拖久了也可能就成了长期问题。
3月7日,鲍威尔去做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听证会时,还暗示3月份议息会议有可能提高加息的幅度,3月份公布的利率点阵图可能会高于去年年底的水平,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会持续更长的时间。美联储解释3月份议息会议加25个基点的主要考虑是,虽然银行业动荡会加剧信贷紧缩,加速经济下行,但目前的影响还不确定。
随着地缘政治因素对供应链安全和跨国公司决策影响越来越大,中国需积极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带来的挑战。
大多数时候,A股与美股相对独立。但只要作为全球风向标的美股出现大幅下挫或者进入“熊市”,A股鲜有独立行情。
硅谷银行倒闭、瑞士信贷被收购,欧美银行业持续动荡,金融危机再度初现端倪。美联储四十年来最激进的加息对此难辞其咎。
利率升高可能进一步造成资产价格下跌,加大金融风险,而结构性宽松也属于释放流动性、放松金融条件,未来通胀压力不排除出现反复。
英国、日本和加拿大合计净买入美债695亿美元,贡献了外资净买入美债的169%,超过了欧元区和中资合计净卖出584亿美元,而且均是以买入中长期美债为主。其中,私人外资净买入机构债券49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17%和61%;官方外资仅净买入10亿美元机构债券,创下2017年10月以来新低。
此次降准不是“海外银行业风险传染或者央行知道更多”的不良信号反馈,反而是稳增长政策靠前发力、适时加力,进一步巩固经济复苏的良好势头。
新增就业目标高于市场预期。
如果今年我国能够实现5%左右的增长,2020~2023年四年复合平均增速将达到4.62%,高于过去三年复合平均增速4.5%,对疫情三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有所补偿。
2015年“8·11”汇改之前存在的春季“结汇潮”,近年来已经逐渐销声匿迹。
2011年以来,海关统计的进出口顺差持续大于可比口径的货物贸易涉外收付款顺差,截至2022年,二者平均每年相差2418亿美元。【4】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2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专栏1:国际收支货物贸易统计积极适应跨国公司“无厂制造”模式),第11~12页,2022年9月29日,http://www.safe.gov.cn/safe/2022/0929/21480.html
1月份的月度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持续恢复、稳步回升,物价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但经济复苏不均衡、基础不稳固。
若随着货币紧缩政策的滞后效果显现,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强势美元或会重新引起美国民众的关注和非议。
扩大内需不能指望靠财政货币刺激,一蹴而就,而要靠体制机制创新,久久为功。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