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韩国建筑师承孝相:科技发达,但建筑必须倾听土地的声音

第一财经 2019-12-18 18:32:34 听新闻

作者:吴丹    责编:李刚

承孝相认为,在科学与技术空前发达的当下,建筑轻而易举就高耸入云,但真正生生不息的,是土地。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墓地俯瞰图和草图

今年5月,韩国前总统卢武铉逝世十周年当天,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带着亲手绘制的卢武铉画像,赴韩国庆南金海市进永邑烽下村,在卢武铉的墓地悼念故友。

“听说卢武铉先生的墓地,每年有100万人去悼念。这是非常庞大的数据。”韩国建筑师承孝相在十年前被选为卢武铉墓地设计者,对他而言,设计一座墓碑,就像设计他所有的建筑一样,具有同样的建筑理念、社会责任与精神性。

一开始,承孝相到前总统跳崖的地方寻找一块三角形的地形,想要做一块纪念碑,但他放弃了。“他的墓地不应该在山顶上,而是作为一个广场的形式、一个街边墓志的形式存在。在设计时,我想到的是韩国宗庙的月台,月台是逝世者与在世者相遇的空间。人们会在痛苦时来到这里,获得能量。”

他在村庄寻到一块三角形地面,将地面抬高,做成小广场,地面铺装了村落地图,上面刻着人们的悼词。卢武铉的墓碑很简单,一块高40厘米的天然磐石,上刻“总统卢武铉”五个字。“很多人到这里不仅是悼念,而是长久地停留。我相信,这就是每个人省察自己的一个风景。”

卢武铉的墓碑

墓志完工后,承孝相写了一本书《卢武铉的墓址——自愿流放者的风景》,他认为,卢武铉是一个“很不像总统的总统”,“他是一个就连死亡都要把自己驱逐到境界之外的人。”事实上,对这位韩国当代重要的建筑师而言,流放与放逐,是他建筑思考里很重要的议题。他甚至十次前往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欧洲的最后一栋落成建筑——位于法国里昂的拉图雷特修道院,感受建筑如何为心灵和身体提供安静的居所。

近期,由履露斋建筑师事务所、UED杂志社联合主办的UED承孝相专辑《人文的建筑》新刊发布会暨学术对谈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一身素黑、满头灰白发的承孝相登台,以“自愿流放者的风景”来阐释他内心的建筑。

东方建筑师的“贫者美学”

定期研读中国古典文学,是热爱哲学的承孝相的另一个乐趣。他喜欢柳宗元的《梓人传》,“什么是梓人?其实就我们现代人来说,梓人就是建筑师,就是木匠。”

他常想,建筑师每天都在画的平面图,事实上是一种上帝视角,因为不可能会有人从这个角度看到真实的房屋,“建筑师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客观化,所以一定要把自己投身到境界之外,一定要克服这些寒冷和孤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建筑师。”

从韩国的守白堂、卢武铉之墓,到中国的长城脚下的公社、晋阳八景,这些都是承孝相的“地文”代表作,“没有一个建筑是永恒的,重要的是人们在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记忆,这才是永久的,也是最真实的。”

所有的建筑终要消失,但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虽然被更替,但其所体现的悠久岁月的生活记忆必须得以延续,代代流传。

早在多年前,承孝相就提出“贫者之美”的建筑美学理念。在西方现代主义大行其道的价值体系中,东方建筑师如何顺应时代与传统做出呼应,才是建筑师最应该思考的。

1952年出生的承孝相,毕业于首尔大学,曾就读于维也纳工科大学。

“无论是奢华还是简陋,建筑师的职责是使宁静成为家中的常客,这在今天更有必要。”作为首尔市政府任命的首位官方城市建筑设计师,在规划城市时,承孝相倡导节制、留白,也反思城市管理,“我们的建筑不再重视文化形式和家庭认同感,长久以来已陷入房地产的买卖交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过着游牧般的生活,从一所公寓搬到另一所,从而累积更多的财富。”

“我们过去一直强调功能性,一直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但功能性建筑是否真的像我们所预想的那样带来了舒适?比起触摸肌肤,我们更愿意触摸电子产品;比起面对面,我们更愿意隔着屏幕;比起当面倾听,我们更愿意隔着听筒。在这些‘舒适性’中,生活为什么变得越来越贫瘠,越来越自闭?”他重审“功能性”这个词,认为反功能性建筑反而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富有功能性,“比拥有更重要的是使用,比添加更重要的是拿出去分享,比装满更重要的是腾出空间。”

建筑必须倾听土地

“承孝相先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建筑师,他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挑战者、思考者和发问者,当然也是一位东方文化、东方智慧的捍卫者。”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培眼里,承孝相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韩国最重要的一位建筑师,“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观念,我特别鼓励大家不仅仅看他的建筑,应该多读他的文字作品,比如《贫者之美》、《隐形的建筑》等,蕴含着很深厚的东方哲学理念,包括自然和谐、空无秩序、伦理、公共空间等,这些都构成了他的文化建筑理念。”

1952年出生的承孝相,毕业于首尔大学,曾就读于维也纳工科大学。1974年,他跟随韩国近代建筑大师金寿根,在其建筑事务所工作15年之久,直到1989年,才成立自己的履露斋建筑师事务所。

参与建立首尔大学建筑学院的承孝相,同时也是引领韩国建筑界风潮的4·3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朱培认为,从这个意义讲,“他在韩国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体系。”

UED杂志执行主编柳青今年参加了由承孝相发起的韩国首尔城市建筑双年展,她发现,整个展览具有非常开阔的思路,涵盖了从社会学、地理学和经济学到文学、艺术、戏剧和电影等广泛领域,让建筑师们围绕全球城市的未来进行研究和讨论,这与建筑师本人的广泛兴趣与思路相契合。

在城市的快速更迭中,承孝相总是用哲学的方式思考建筑的意义,他认为,人终将一死,建筑也不可能打败时间,在这个层面上,建筑的意义又是什么?

“事实上,就像我们的指纹和掌纹,所有的记忆都会在土地上保有印迹。指纹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片土地也是如此。”承孝相认为,在科学与技术空前发达的当下,建筑轻而易举就高耸入云,但真正生生不息的,是土地。他读过哲学家苏珊·朗格的一句话,“如果建筑是一处场地性格的形象化,那建筑就必须认真倾听这一方土地的需求。”

“建筑师一定是很孤独的,留在边界之外享受独处生活的。当然我一直在为这样的生活方式而努力,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好的、真正的建筑师之路。”承孝相说。 

(本文图片由UED提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