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拿到了在西王特钢(01266.hk)中的股份。
第一财经记者今日(24日)从西王集团获悉,12月23日,西王特钢发行的1亿股份正式落地,授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及其研发团队。以上市公司股份的形式直接给予科研团队的案例还比较少见。
西王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标志着经过双方多年的共同努力,中科院技术入股西王特钢的股权全面落地,中科院正式成为西王特钢的股东。其中最大亮点在于这一亿股份中有5100万股是给予科研团队的。
这位负责人说,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与西王特钢全面合作已有多年。2014年,在我国钢铁行业处于“普钢严重过剩、特钢依赖进口”的低潮之际,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提出了“钢铁行业与装备制造结合”的普钢转特钢发展新思路。当年6月,双方首次合作,共同建设一条高洁净特殊钢生产线,为钢铁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2015年1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以十项核心技术入股西王特钢。截至目前,这十项技术已全部实现产业化。
“此前,虽然说给予科研团队股权 ,但因为当时政策等条件限制,一直未能落实,科研人员可以拿到奖金,但手中没有股权。这次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他说,“并且按照此前双方的协议,这一亿股中,金属所占51%,科研人员占49%。现在为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允许科研团队持大股(51%)。双方在今年6月补充签署了协议。”
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是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一直强调的方向。去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就提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强化成果导向,精简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随后,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政策。
根据西王特钢日前的公告,(西王特钢与中科院金属所的)技术许可及合作协议所载的所有先决条件均已达成,且完成已于2019年12月20日发生。合共1亿股代价股份已根据一般授权,按每股代价股份1.22港元的发行价正式配发及发行(列作缴足)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附属公司(就4900万股代价股份而言)及第二批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主要人员(就5100万股代价股份而言),占扩大后股本约4.22%。
“今年,中科院高端特钢重大项目又落户西王,推动双方合作日益走向深入。下一步,西王特钢将继续依托与中科院深度合作平台,加快中科院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邹平打造国家级特种钢新材料和高端装备零部件产业精品基地。”上述相关负责人说。
上海近年来的创新载体培育经验表明,专业孵化,并不是简单地把同类型创业企业或创新项目进行时空聚集,而是聚焦细分领域,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持续深度的创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培育,提供专业垂直的孵化服务。
研究院将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典范,助力深圳高质量发展。
颠覆性技术是一个小众的东西,需要特殊人才和特殊条件才能达成。国家对这个领域予以重视和部署是有必要的,但不是让部委和地方政府都去搞这个东西。
广东率先探索国资创投容错机制,明确提出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到2027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科研事业单位累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达到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