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大数法则”与区块链的集体共识具有“基因相似性”,因此保险业始终被认为是极有可能成为区块链率先规模化应用的行业之一。
据第一财经了解,目前部分保险企业已在自己的不同业务模块上开始运用区块链技术,而随着近日上海保交所宣布启动推进“保险行业区块链应用技术标准”建设工作,且有109家行业机构参与其中,区块链技术在保险行业标准化建设的序幕也正式拉开。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上海保交所牵头、10家业内外机构共同编写的《区块链保险应用白皮书》(下称“白皮书”),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使未来保险呈现出两个趋势:网络生态协同化和决策智能化,而区块链技术是促进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点。
现在:多个区块链业务场景落地应用
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特点,可以有效解决保险行业发展面临的道德逆选择、信任机制建立成本高等难题,是推动保险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
近年来,监管也屡次发文鼓励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例如2019年7月16日,银保监会下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交易环节,提高智能风控水平。
事实上,从2016年阳光保险推出涉及区块链技术概念的积分体系“阳光贝”,到现在平安、众安等一众险企均将区块链技术加入到各个业务流程。
根据前述白皮书总结,区块链目前在保险业的主要运用范围涵盖再保险、年金管理、健康医疗等11个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险风控方面,近日行业内的保险风控区块链平台建设正式启动,人保财险、太保财险等14家保险机构正式宣布加入该联盟链平台。该区块链平台以旅行保险领域存在的保险欺诈行为为切入点,体现保险风控信息的市场价值属性。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表示,目前区块链应用仍属早期,在规模化运用中存在标准和应用规范缺失、应用模式分散等问题。
第一财经了解到,针对这一问题,近日上海保交所联合中国信通院“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和保险行业机构,共同开展“保险行业区块链应用技术团体标准”制定工作,提升行业开发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能力。目前已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109家行业机构参与、响应并积极支持标准的制定工作。
上海保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标准的制定将从多个方面持续赋能保险行业。
未来:区块链成为保险数字化革新的支点
在科技的推动下,毫无疑问的是,整个保险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而未来这一用“数字”来武装自己的趋势仍将持续。
根据白皮书的分析预测,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使未来保险呈现出两个趋势:网络生态协同化和决策智能化。
网络生态协同化是指相比传统的保险模式,保险与数字化生态里其他参与方交互将越来越频繁,并在此过程中诞生保险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例如随着5G技术投入商用,自动驾驶技术将加快落地,传统保险公司亟需积极介入,创造新的险种和服务。
决策智能化是指保险机构根据风险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其中包括产品及服务个性化、定价精准化、营销精确化和服务便捷化。
而区块链技术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立可信体系等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可以提供更安全、更及时、可追溯的交易机制,是促进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点。
根据白皮书中的观点,未来区块链作为保险行业重要的基础设施及工具,将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众多新兴技术融合,实现更多的保险行业创新应用,构建创新型、平台式的保险服务创新生态体系。
白皮书认为,在区块链的推动下,未来将出现开放保险。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开放性,将可改变传统保险业中的“信息孤岛”情况。另外,区块链未来也可提升保险互信、成就保险普惠。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区块链在保险行业要进一步规模化应用还需要应对不少挑战。
众安保险总经理助理兼战略负责人王敏则认为,虽然通过区块链的加密可以对数据产权有更清晰的界定,但只有数据产权等问题明晰,数据和区块链才能更多地去应用到保险领域。另外,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未来区块链和保险的结合需要保险和区块链技术的“两栖”复合型人才,而这部分人才的短缺也是限制区块链大规模行业应用的要素。
上海目前已针对假药泛滥、溯源难和管理混乱等问题,打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药品溯源系统,实现“医药产品可验真,流转链路可追溯”,优化药品流转效率。
大会以“数联全球,商通未来——‘链’接数字经济新未来”为主题,聚焦区块链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凝聚共识、团结力量。
上海:推动金融领域算力、语料、区块链等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首个区块链专用计算硬件开放架构发布
《实施意见》勾勒出了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落地的完善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