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德国汽车本土产量创23年来新低,贸易摩擦和欧盟排放新规或是“罪魁祸首”

第一财经 2020-01-08 17:32:52

作者:高雅    责编:冯迪凡

全球贸易冲突和经济放缓是导致这一下滑的主因。

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于德国汽车业来说可谓是“煎熬”的一年——德国全年汽车产量创23年以来新低。

根据德国VDA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大众、宝马和戴姆勒等德国汽车制造商去年在德国本土共计生产了466万辆汽车,为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更糟糕的是,该协会预测,2020年德国全球汽车交付量将从2019年的8010万辆减少至7890万辆。

该协会称,全球贸易冲突和经济放缓是导致这一下滑的主因。同时,由于今年初施行的排放新规,德国汽车行业必须花费数十亿欧元开发更清洁的汽车,这也影响了生产效率。

德国大众

贸易摩擦与排放新规双重打击

德国VDA汽车工业协会称,尽管德国国内新车注册量增加了5%,达到360万辆,创2009年以来最高水平,但2020年预计该市场将会萎缩,同时就业结构也会向电动汽车的制造需求过渡,而这意味着更少的零件和组装工作。

此外,去年德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汽车出口跌幅高达13%。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称,德国在全球汽车工业中的地位在持续下滑。 他表示,1998年全球售出的汽车中,有近12%在德国生产的,而到2019年,这一比例已降至6%以下。

德国Ifo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调查中心商业周期分析与预测部主任沃尔默豪瑟(Timo Wollmershäuser)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德国汽车制造业疲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世界范围内工业周期的降温。

而其背后主要因素之一是全球贸易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对已经建立几十年的全球价值链的造成了严重威胁。譬如说,为了避免关税,不少国家的汽车制造商越来越多地选择本地化生产,这直接削弱了德国工厂的出口能力,导致德国工厂只能出口到欧洲市场。另外,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此外,从2020年开始,欧盟新车必须符合平均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过95克的标准,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这逼着德国汽车产商不得不将生产重点从内燃机转向混合动力或全电动汽车。

德国Ifo经济研究所能源、气候和资源中心经济学家瓦克尔鲍尔(Johann Wackerbauer)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只有达到一定比例的电动汽车才能满足欧盟排放的新标准。德国汽车制造商为达标需付出高风险的投入,并面临更多来自非欧盟制造商的威胁。

与此同时,高宝(KBA)交通部门的数据显示,SUV已成为德国国内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车型。但许多SUV并非在德国制造,而是由德国跨国汽车公司在海外设立的工厂制造,这也使得这些公司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动荡的影响。

排放限制为何威胁到德国汽车公司?

虽然2019年德国汽车产量降至23年来新低,但有趣的是,12月底的新车登记量相比2018年同期却增长了20%,而这正是受欧盟排放新规影响的直接结果。

根据VDA数据,德国汽车公司在去年12月登记了28.3万辆新车。安永汽车分析师富斯(Peter Fuß)分析称,这是因为汽车公司希望在2019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车辆推向市场,以免在2020年新规生效后再将其列入资产负债表。

而如果他们不这样做,可能会违规并面临数十亿欧元的欧盟罚款。杜登霍夫表示,在2019年注册汽车并在2020年以二手车的名义出售是很容易的事。

据外媒报道,在未来三年内,德国汽车公司将被迫向研发电池供电技术投入约400亿欧元。戴姆勒首席执行官卡列尼乌斯(Ola Kallenius)确认,该公司在未来至少两年内的利润会大幅降低。

尽管不少机构的分析师警告称,德国汽车也需要尽快学习适应,但高档汽车的制造商仍不愿全力以赴地投入新技术的怀抱,因为他们害怕因此疏远拥护内燃机汽车的客户们。

德国Ifo经济研究所能源、气候和资源中心经济学家泽默(Markus Zimmer)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德国汽车制造商对未来没有远见,对于任何与他们目前拥有的商业模式不同的商业模式,他们都缺乏想象力。 他们抱怨,并与要求他们进行任何改变的事物作斗争。 他们害怕排放标准、害怕自动驾驶、害怕电动交通、害怕替代交通概念、害怕共享交通……”

环保组织德国自然保护联盟(NABU)交通政策部官员拉斯曼(Johannes Russman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某些制造商可能难以满足新的排放规则,但是他们必须“吞下”这些政策冲击带来的苦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