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加码中国资管市场,高盛、工银理财缘分几许

第一财经 2020-01-15 22:35:21

作者:周艾琳    责编:石尚惠

近期有消息称,高盛资管(GSAM)正寻求与工银理财成立新的合资公司,这一模式被各界称为“孙公司”。寻求这一机会的还有其它全球大型资管机构。

近期,有消息称,高盛资管(GSAM)正寻求与中国工商银行(下称“工行”)的理财子公司工银理财成立新的合资公司,这一模式被各界称为“孙公司”。寻求这一机会的还有其它全球大型资管机构。

对此,高盛方面发言人对记者表示不予置评。不过第一财经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该事宜仍处于初期阶段,全球各大资管机构都在观望如何与中国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展开合作,理财子公司的渠道优势和中国正在扩容的财富管理规模是外资最为关注的。

其实,高盛和工行的渊源颇深。2006年高盛便开始持股工行,直至2013年5月第六次减持后,高盛不再持股工行。

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合资设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同年12月20日,第一家“孙公司”诞生——银保监会批准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下称“东方汇理”)和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银理财”)在上海合资筹建首家外方控股的资管公司。其中,东方汇理出资占比55%,中银理财占比45%。

国际投行加码中国市场

乘着金融开放的东风,高盛正加速布局中国境内市场。有消息称,高盛集团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其在这里的员工人数增加一倍,至600人。

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德巍(David Solomon)在2019年4月时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就提及,如果时机合适,不排斥增资控股(合资券商)。他也提及,高盛已经在中国布局已久,未来仍将致力于满足客户的需求。

就高盛而言,除了投行业务,其对中国的资管市场也观察已久。如今,中国金融市场和监管制度日趋成熟,资管新规更明确了将打破刚兑、加速几十万亿规模的理财的净值化转型,动辄10%的信托产品或5-6%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复存在,这也使得中国的无风险收益率下降,此时中国百姓将产生更多资管需求,外资在这一时点入局不失为良机。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资管业务对于银行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放眼国际领先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股本回报率(ROE)普遍在20%以上,远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其管理费模式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并能护航银行穿越经济周期。

对中国的理财子公司而言,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提升、投研能力加强都是必须逾越的坎。“以国际领先的银行系资管公司为例,其资管业务的成本收入比一般都超过70%,主要投入集中在投研团队和科技建设。但是,国内银行对资管部门的投入普遍不足,对比国内目前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基金公司,员工基本都在400人以上,此前中国多数银行资管部只有几十人。”他称。

众“孙公司”渐出水面

目前,多家外资资管(包括洋私募)在和各家银行理财子洽谈产品合作,也有多家外资机构觊觎理财子公司的股份,但由于直接入股资本金高昂,且可能面临管理理念差异等挑战,因此重新成立外资控股的“孙公司”则成了另一种选项。

2019年12月,银保监会批准东方汇理和中银理财在上海合资筹建首家外方控股的资管公司。对此,2019年12月23日,东方汇理独家回复第一财经记者称,之所以选择中银理财,主要因为“合资公司将受益于中银理财和中国银行在财富管理市场的经验,以及其巨大的客户基础和品牌优势。”

“过去东方汇理通过一系列与大型机构合作的经验,建立了较强的合作文化,东方汇理拥有多元化的产品和工具,也会将这些技能和操作经验用于开拓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我们的强项与中银理财的发展策略十分契合。”东方汇理表示,“除了持股关系,中银理财和中国银行都会更多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例如通过委派人员、强化运营合力效应,并在产品设计和分销策略上保持沟通。”

此外,贝莱德、淡马锡将与中国建设银行组建资管合资公司的消息也备受关注,该公司据悉旨在为当地的中国投资者开发和分销产品。对此,第一财经记者分别向贝莱德和淡马锡方面求证,双方表示目前对具体事宜暂不予置评。但记者从双方的相关知情人士方面获悉,该项合作的推进已经开始,但具体的业务推进模式、产品形式仍有待推敲。

除了合资,外资也在布局产品合作。例如,2019年12月3日,招商银行与摩根资管在深圳公布了达成战略伙伴关系事宜。摩根资管成为招银理财的产品提供商,以其境内外解决方案为招行方的投资能力提供补充。据悉,双方将在产品研发、投资者教育及捕捉行业新兴机遇等方面开展合作,招行和摩根资管还将探索金融科技上的合作。“该合作与入股理财子公司无关。”摩根资管方面对记者称,这一战略合作比产品分销更为全面,还包括知识的共享和技术合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