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病毒传播渠道都没搞清,慎言“可防可控”

第一财经 2020-01-22 21:23:29 听新闻

作者:杨小刚    责编:杨小刚

如果遇到应急机制迟钝,信息闭塞,职能部门不能正确作为的情况,所谓可防可控就成为空话。

新冠肺炎的威力正在逐渐发酵。截至1月22日19时,跨越十几个省份,累计确诊病例超470例,死亡9例的现实,让“可防可控”的这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变得复杂而严峻起来。

国家卫健委的最新表态是,新型肺炎病毒还存在变异可能。在今天(1月22日)上午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表示:专家研判认为,病例主要与武汉相关,已经出现了人传人和医务人员感染,存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尚未找到,疫情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掌握,病毒存在变异的可能,疫情存在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一些专家和有关部门,一开始三番五次公开强调,疫情“可防可控”,为何目前却闹到如此地步?这是因为病毒传染性太强,还是专家和职能部门太大意?

不管什么原因,有一点可以确认,我们对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刚开始有点“轻敌”了。另一“轻敌”的表现是关于病毒传染性说法的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未见明显人传人,到不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再到如今的肯定会人传人。这些说法,会不会让人心存侥幸,麻痹大意了。

对于一次传染来源尚未找到,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掌握,治疗措施还无方案,疫情存在进一步扩散,病毒还存在变异风险的疫情,有关部门事先就轻率地判断疫情“可防可控”,底气来自哪里?

从现有通报情况看,武汉第一例肺炎病例在去年12月中上旬就存在了,首次被媒体公开报道是去年12月31日上午的第一财经独家证实,被鉴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则是1月7日。如果在确认之前是因为出于科学谨慎而没有告知公众全部信息,还可以理解,如果已经确认了是新型冠状病毒,而且有人传人的明显证据,还为了怕引起恐慌而遮遮掩掩,并轻易下可防可控的结论,就太不应该了。

一个患者传染了14位医护人员,说明传染性还是很强的;而且外地发病的人都是同武汉有关,说明早期并未恰当作好防控;目前有多例死亡案例,说明病毒有很大危险。对于这样一个新型病毒,其危害性和传染性,专家和职能部门应该比民众有更多认识更加警惕,在向公众通报情况时,应该更谨慎、不夸大、不隐瞒才对。

现在造成疫情大面积扩散结果,是不是跟当初这种草率判断有密切关系。比如,在疫情已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情况下,武汉依然还按部就班地派送20万张免费旅游券,“邀约”市民和游客前往黄鹤楼等热门且封闭的旅游景点;还有当地社区组织四万余家庭共吃团年饭,这些“放胆”活动,不能说跟“可防可控”宣传无关。虽然后来迫于舆情压力,当地官方取消或推迟了这些活动,但其大意和轻敌的心态可见一斑。

“可防可控”在医学上是指有预防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疾病有控制措施来阻止蔓延。对于传染病来讲,防在前,是最好的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早期发现传染源才能及时进行管理,这对感染者个体及未感染的群体都很重要。传染病报告制度就是早期发现、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可使防疫部门及时掌握疫情,采取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疫措施。

从一般意义上和理论上来说,一些急性传染病在现代医学面前都可防可控,但是这需要一定前提,那就是科学上对这种传染病的病毒可知,信息公开透明,应急机制上完善畅通。但如果遇到应急机制迟钝,信息闭塞,职能部门不能正确作为的情况,所谓可防可控就成为空话。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确实有一些客观因素,使疫情扩大蔓延,比如气候上刚好是冬春之交,病毒活跃;时间上遇到春节前夕,人口流动大;武汉又是九省通衢,交通枢纽,人口密度大,这都为疫情的控制增添了许多不利因素。更令人担心的是未被确诊的患者,他们来往于公共交通和公共区间,后果严重性不可想象。好在目前全国都动员起来,各方面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才是可防可控的正确方向。

面对重大疫情,如果有关方面轻率地“维稳”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这次新型病毒疫情没能控制住,也与这些轻浮的结论有关,这既麻痹了各地政府,也麻痹了民众。正如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轶所言,专家讲话不要人为误导,譬如有人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防、可控、可治,但是否更要进一步解释How(如何),即怎么防、如何控和怎么治这个问题?

重大疫情面前,敬畏和爱惜生命是最大的政治。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不是靠喊空口号能实现的,也不是靠大胆和侥幸能过关的,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常识,对人民负责。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黄俊:市场风险偏好有所谨慎 逢低布局适当均衡配置

市场风险偏好有所谨慎,逢低布局适当均衡配置。关注年报业绩超增长并估值有优势的蓝筹股。行业研读:航空运输行业。今年春运民航恢复超预期,航班量超2019年同期。“探亲+旅游”双重驱动推高航空运输景气度;国际线明显修复,出入境政策利好显现;淡季商务恢复确定增强,期待“五一”旺季来临。

03-08 12:01

春运期间新能源汽车高速公路充电量同比增长近七成 充电桩建设加速​​​​​​​

记者从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了解到,2024年春运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公路充电量大幅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七成。数据显示,今年春运期间,新能源汽车高速公路充电量达到1.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35%;高速公路充电订单达到596.36万笔,同比增长53.29%。东海证券称,充电桩建设加速,行业需求向好,各车企新能源新产品迭代迅速,对市场销量构成有力支撑。行业供给端有序调整,价格趋稳,工业级、电池级碳酸锂供需双方继续深度博弈,价格震荡下行。

03-08 11:59

84亿人次大迁徙的春运收官:民航旅客量创新高,票价在春节后已“跳水”

不少平台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周,国内和国际机票的平均价格降幅就都超过10%。

航空那些事儿
03-06 16:13

民航春运收官:累计运输旅客834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春运期间,民航运输持续呈现高位运行态势,旅客运输需求充分释放。

03-06 14:29

对跨省劳动力流动倾向下降要防止趋势性误判

尽管中国劳动力跨省流动的趋势下降,但2024年春运的人员流动量显示“流动中国”的活力。

03-05 14:07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