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防控新型肺炎的需要,国家三部委紧急发布公告,各地农集贸市场、超市、餐饮单位、电商平台等经营场所,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多地也紧急通知,全面禁止市场销售活禽,“关闭活禽市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
这导致畜禽养殖业受到巨大冲击。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传播源不明,殃及养殖业;第二、出于防控疫情的需要,春节期间聚餐减少,对肉类需求减少;第三、国内几乎所有省份都采取疫情一级响应,直接影响到饲料运输,或者畜禽出栏。
对于第一重冲击,在华南海鲜市场环境中,存在着大量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本报也进行过报道,“中国疾控证实,这证明有可能病毒也在海鲜上,商户在用水冲洗海鲜时,病毒会进入环境。这个病毒在海水里可能存活3个月。”也有声音称,这些病毒源于隐匿华南海鲜市场的野味,这也是国家紧急禁止活禽和野生动物交易的重要原因。当然,也不乏一些影视作品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影响。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及传播中介,仍需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但防控措施对畜禽、海鲜业的影响却是切实存在的。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养殖一般有较好的隔离,养殖的猪、禽类应该不是病毒携带者,当前更多是为了防范病毒传播,部分地区取消了活禽交易。
谋易咨询首席顾问官、中加融达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中对第一财经表示,防控措施对猪、鸡、海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猪的影响最小,对肉鸡的影响很大。因为肉鸡在2019年产能增长较快,而且鸡苗成本高,去年末价格大跌,导致大面积亏损。“现在很多地区关闭了活禽市场,加上乡村封路导致流通不畅,已经有人直接掩埋活鸡,尤其是鸡苗和小鸡。”
对于第二重冲击,林国发称,根据往年春节期间的情况来看,禽肉、猪肉和水产消费,主要集中在走亲访友,而今年春节出于防控的需要,聚餐消费需求大降,整个禽类、猪肉、水产消费下降了5成,甚至更高,消费主要以家庭库存消费为主。王中也提到,春节期间聚餐减少是事实,消费量一定会下降。
对于第三重冲击,有农户对记者反映“养的鸡不让卖,只能挖坑埋掉”,还有说,“如果是肉鸡带来的疫情可以理解,否则没道理不让运饲料和鸡正常出栏。要确保市场肉品供应。”
王中认为,对饲料等物资,目前的影响尚在可承受范围内,因为养殖场有春节备货的传统,一般备货到正月十五,超过这个时间点,矛盾就会非常突出。对猪影响不大,因为多养10天、半个月,没多大问题,但肉禽不一样,受生长周期限制,不让出栏,多养就会多亏。
他认为,由于前期亏损和本次疫情的影响,肉禽的存栏数会骤降,下一步将会带来供应紧张,或导致价格上涨。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比如,尽快列出畜牧业必须的物资清单,清单内所列物资,不能限制运输,保障通行,疫区应当发放通行证,限车牌、限时、限货品有效。另外,对肉鸡、肉鸭采取1个月的保护价收购,作为国家储备,由屠宰场执行。
林国发也提到,目前,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禽类。禽类生产具有持续性,出栏不顺,且经历2019年11月末至今的亏损,中小养殖户现金相对紧张,而部分农村封路,饲料无法进入,加上饲料厂延后开工,缺乏饲料可能导致鸡鸭饿死的情况,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疫情要防控,但生产、生活也要继续,过度使用防控措施,不仅不利于疫情防控,也会增大疫情过后整个生活物资供应的问题。如果整个行业受损,在当前生猪存栏减少的背景下,可能会加重2020年第二季度肉类供应紧张的局面。”他说。
他建议,在控制活禽市场交易的同时,政府还要积极引导屠宰加工企业开工,解决当前的“销售难”问题,甚至适当启动禽肉收储政策,以保证疫情过后的肉类供应。饲料企业开工也不宜延后过长时间,要尽量保证饲料市场供应。当然,行业各环节也要积极做好防护,养殖场做好消毒和隔离,有情况及时上报。
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据估计,留尼汪岛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经感染。该病毒目前正在蔓延至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国家,并已在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国家出现疫情。
基孔肯雅病毒不会在人际传播,人通过被带毒的伊蚊叮咬而感染,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伊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至12天的潜伏期再传播病毒。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发现一起猴痘聚集性疫情,新疫情由2024年在非洲最先监测到猴痘病毒新变异株Ib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