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1~2月的经济数据,为我们准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预估全年经济挑战,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
总体来看,一季度经济将下滑。与此同时,世界疫情态势前景不明,全球经济遭受冲击,这些都对我国全年经济增长形成了巨大挑战。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外部环境。二季度以后,我国经济政策必须更加强有力,才能推动经济V形反弹。
1-2月数据显示经济滑坡
统计局16日公布了1~2月份主要经济数据,我们从最朴素的经济学出发,按照总需求、总供给两个方面来分析GDP。
总供给,也就是生产角度,包含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对应着第一、二、三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数据显示,1~2月工业生产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服务业生产下降,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0%。
我们再针对总需求的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消费、投资、净出口。
在消费领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上同比下降20.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23.7%。
在投资领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上下降了24.5%,主要为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这几个领域的投资。通过CPI 和PPI增速的平均加权,固定资产投资的真实下降水平会比24%略少,但至少在22%以上。
出口方面,1~2月份,出口下降15.9%;进口下降2.4%。进出口相抵,贸易逆差426亿元,对经济增速的贡献为负数。
从需求侧看,在投资领域,制造业投资下降最多,达到31.5%,主要与没有复工有关;在消费领域,服务业消费下降最多,其中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超四成。值得关注的是,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下降仅为3.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还增长了3.0%,代表着疫情期间经济平衡的力量。
现在已是3月中旬,从经济运行和各地复工复产的情况可以判断,3月份的情况即使好于1~2月份,也不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因此,在后三个季度,我们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推动经济V型反弹,才能抵消一季度的不利影响。
全年GDP增速不适宜提前制定目标
一般意见认为,随着复工、投资的开展,从4月份开始,中国经济就会实现V型反弹。但是V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外部,即全球疫情的防控,以及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害。
根据世卫组织数据,截至3月18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已超过20万例,蔓延至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疫情在全球扩散等因素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股市暴跌,美股10天4次熔断,油价史诗级下挫,全球供应链面临中断……
从当前情况来看,美国资本市场动荡崩盘,因为金融工具的复杂和不透明,非常脆弱,诱发金融危机是大概率事件。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一次大的衰退,但是会不会演变为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要取决于各国应对疫情的能力和决心。
在国际环境存在极大不确定的背景下,我们并不适合提前制定GDP增速指标。影响全年经济增速有许多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国自身。国际疫情扩散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持续多少时间,对国际经济活动影响深度和广度,将会从不同程度冲击中国经济。这种冲击不仅仅只是通过进出口,还会通过投资者预期和情绪,带来更多负面影响。这些外部力量,使今年后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备受挑战。
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但不意味着一味去坚守“事前指标”或预期指标。就如李克强总理在3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说: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可小视。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全力以赴稳住就业。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
短期刺激政策和长期增长政策
面对一季度经济的滑坡拖累、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我们必须采取综合稳定的、且更有力的政策应对危机。综合政策,可分为短期的刺激政策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政策。
短期政策以消除复工复产障碍为主。针对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经济特征和市场状况,货币政策应更加灵活,对于市场需求早反应、快行动,全力支持疫情防控。货币政策首先要保证企业流动性的充裕稳定,在贷款发放标准上,应执行“疫情期间特别贷款应急计划”。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面临困难的企业,很大一部分是疫情之前十分健康的企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才能稳住就业、稳住经济。
灵活的货币政策,还应搭配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重点工程建设。三管齐下,才能形成更有力的刺激政策。其中,重点工程既包括目前备受关注的“新基建”,也应包括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这些工程,财政应大力支持,通过发行长期国债等方式获取资金,同时金融机构快速跟进,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长期经济增长政策,则指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长期政策可以有三大着力点:
第一,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加大产权保护。
第二,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培训的对象,不仅仅是年轻的学生群体,而是针对全社会的人力资本培训,包括对制造业、服务业甚至农业从业者的培训。疫情期间,全面复工复产尚需时日,对于隔离在家且有条件的人群,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强化学习。在目前各类利于经济发展的举措中,这可以说是成本最小的一个,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当期需求,另一方面还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经济的高质量运行夯实人力资本。各级政府应将其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来推进。
第三,加强消费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各类经济指标在全球都算得上“优等生”。但在社会服务方面,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这次疫情就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投资的不足,暴露了中国医疗体制中医护短缺、基础设施缺乏、人员配置欠合理、薪资待遇不高等种种问题。
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新基建”,除了将5G网络、数据中心等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外,还应加大医疗健康、文化产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在带动社会消费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北大光华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
《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宏观数据分析,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紧密联系,强调了5%的GDP增长目标是必要且可实现的,并指出今年的财政政策将通过增加政府债务规模和专项债券发行来支持经济增长,进而影响资本市场。
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延续了近年来的“积极进取”基调。这一目标既考虑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也兼顾了国内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
从经济增长目标来看,各地普遍确定在5%以上,其中,多个经济大省将目标定在5.5%左右。
未来几年,专项债资金投向土地储备和收储存量房领域规模受到市场关注。
武汉,作为江城和百湖之市,正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开放包容的城市特性,通过持续的新基建打造、制度创新和抢抓时代机遇,加速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力求打造首发经济,为市民提供便捷安全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