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湛,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延续了近年来的“积极进取”基调。这一目标既考虑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也兼顾了国内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为实现这一目标,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调整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赤字率提升至4%、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以及地方专项债扩容至4.4万亿元。此类政策不仅强化逆周期调节,更通过“两重”(重大工程、重要改革)和“两新”(新基建、新消费)项目定向发力,预计基建投资与设备更新将成为短期增长的重要引擎。
消费被置于扩内需的核心地位,政策首次提出“打破消费是慢变量”的思维定式。具体举措包括:以旧换新扩容、服务消费挖潜、收入分配改革。投资端则聚焦“十四五”重大工程收尾,强化新基建与产业升级,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预计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板块将受益。报告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提升至战略高度,出台的相关政策将推动硬科技赛道估值重塑,尤其利好科创板及“专精特新”企业。短期需关注外部贸易摩擦对出口链的冲击(如美国加征关税风险),以及地方债务化解进度。中长期来看,政策红利将向科技、消费、绿色产业倾斜,建议关注新基建、消费服务、新能源及区域龙头企业的结构性机会。资本市场改革(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亦可能推动估值体系优化,增强A股中长期配置价值。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增加优质消费供给,创新和丰富多元化消费场景。
财政部表示,内需蕴含巨大的增长空间。下一步,将创新运用财税政策工具,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开发好内需这座“富矿”,发挥好牵引力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添动能、增活力。
中方还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以及科技创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合作中心。
今年以来,资金净流入超3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