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湛,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延续了近年来的“积极进取”基调。这一目标既考虑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也兼顾了国内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为实现这一目标,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调整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赤字率提升至4%、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以及地方专项债扩容至4.4万亿元。此类政策不仅强化逆周期调节,更通过“两重”(重大工程、重要改革)和“两新”(新基建、新消费)项目定向发力,预计基建投资与设备更新将成为短期增长的重要引擎。
消费被置于扩内需的核心地位,政策首次提出“打破消费是慢变量”的思维定式。具体举措包括:以旧换新扩容、服务消费挖潜、收入分配改革。投资端则聚焦“十四五”重大工程收尾,强化新基建与产业升级,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预计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板块将受益。报告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提升至战略高度,出台的相关政策将推动硬科技赛道估值重塑,尤其利好科创板及“专精特新”企业。短期需关注外部贸易摩擦对出口链的冲击(如美国加征关税风险),以及地方债务化解进度。中长期来看,政策红利将向科技、消费、绿色产业倾斜,建议关注新基建、消费服务、新能源及区域龙头企业的结构性机会。资本市场改革(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亦可能推动估值体系优化,增强A股中长期配置价值。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应鼓励金融机构推出以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林下经济预期收益权、生态补偿收益权、农副产品仓单等绿色信贷产品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用四个词来概括“十四五”时期我国消费市场的变化和亮点:扩容、提质、焕新、开放。
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是一份含金量非常高的成绩单。这是在二季度以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外部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非常不容易。
前瞻布局未来消费新赛道,聚焦低空观光、虚拟社交、6G应用、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构建多元创新的数字消费产业格局。
全会的主要议程是: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