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详解政治局会议财政政策新趋势:扩张加码,赤字率或破3%

第一财经 2020-03-27 21:21:30

作者:陈益刊    责编:胥会云

专家称预计财政赤字率会突破3%,但为了控制风险,可能不会超过3.5%。

3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其中备受关注的财政政策走向更加清晰。

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 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紧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这次会议释放出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张信号,而且主要在支出端。预计财政赤字率会突破3%,但为了控制风险,可能不会超过3.5%,增加的赤字可能主要通过发行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国债来弥补,特别国债规模可能会超过1万亿元。另外不纳入赤字率统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也会相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突破3万亿元。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也被称之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反映扩张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赤字率,即财政赤字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近些年名义赤字率波动向上,前几年曾触及3%顶点,去年为2.8%。

由于去年2万亿元大规模减税降费冲击,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业内普遍预计今年财政赤字率会提高,但不会超过3%。虽然3%这一“红线”并不科学合理,但习惯被当做一个安全的心理防线。

但是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短期冲击较大,主要经济数据下滑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滑9.9%。

为了缓解疫情对经济短期冲击,势必需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尤其是财政政策需要更加扩张,这也是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共同选择。

财政政策扩张在于收和支两端。

在收入端,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减税降费。前期为应对疫情冲击和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国家已经出台了4批次20多项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这预计为市场等主体减负超过1万亿元。

施正文表示,此次政治局会议只是强调了落实好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因此后期出台新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可能性比较小。

新1万亿级政策,加之去年2万亿减税降费政策翘尾因素,今年财政收入增长将承压。

收入减少,而为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必须扩大支出,势必会加大财政赤字,也就导致财政赤字率上升。

目前不少财政金融业内专家建议,今年财政赤字率可以突破3%,甚至可以达到3.5%。也有少数专家认为,随着国际疫情爆发,国内财政赤字也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突破3.5%。

施正文认为,由于此次政治局会议对赤字率的提高强调了“适当”两字,突破3.5%可能性不大。由于政治局会议明确了发行特别国债,意味着这次赤字率提高主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收支缺口,预计这次疫情特别国债不会低于1万亿元。

他表示,根据我国统计口径,地方政府专项债并不纳入财政赤字统计范围,而我国近些年地方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去年约2.15万亿元,今年预计超过3万亿元。这意味着判断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不能只看名义赤字率。大幅扩大专项债规模实际上体现了财政扩张。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提前下达了2020年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18480亿元,包括一般债券5580亿元、专项债券12900亿元。截至2020年3月20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4079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76%;其中,发行一般债券3846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69%,发行专项债券10233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79%。

目前各地发行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均用于新建和在建项目建设。其中已经发行的1万多亿元地方专项债,全部用于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这有利于稳投资补短板。

施正文表示,这次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宏观政策协同发力,除了积极财政政力度更大外,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被要求更加灵活适度,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政府发债资金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G等新基建项目、公共卫生等补短板项目,但要防止对民营经济挤出效应。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