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西湖畔茅家埠村的茶农们,遇到了采茶卖茶的新问题

第一财经 2020-04-16 10:44:23

作者:李刚    责编:李刚

以往不愁卖的“明前”龙井茶,今年遇到了新问题——那些成群结队慕名而来喝茶、买茶的人,都被疫情阻碍来不了。
茅家埠茶园不一样的春天

茅家埠是西湖南线的幽静村落,地理位置优越,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经营茶园、茶楼和农家乐。

清香淡远的龙井茶,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尤其是杭州西湖龙井,宋代即为皇家贡品,一直受到市场热捧。但是今年,茶农们遇到了新问题——以往成群结队慕名而来喝茶、买茶的人,都被疫情阻碍来不了。

3月下旬,阴冷多雨的周末终于过去,茅家埠茶园上空放晴了。绿树碧水环绕中的这片茶园,空气中水汽氤氲。阵阵鸟鸣中,采茶工们头戴斗笠,在茶树间埋头劳作,远远望去,满目江南田园的诗情画意。

采摘龙井有三字诀窍,早、嫩、勤。谚语有云:“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茶农们没闲工夫欣赏风景,三分钟都很要紧,那些嫩绿清香的叶子,可是生产每公斤售价几千元的优质龙井原料,稍有耽搁,品质就要打折扣了。

 杭州西湖龙井,宋代即为皇家贡品,一直受到市场热捧。

一大早,茅家埠村村民、茶农汪宝根就来到自家位于平缓山坡上的茶园,与三位采茶工人一起采春茶。中午时分,工作了大约6个小时之后,称好每个工人竹篓里的新鲜茶叶重量,待送回家中,他还要尽快回来给工人送饭。“阴冷天长得慢,天晴了叶子很快就要长大了,得抓紧时间采下来。”

年过六旬的汪宝根是杭州市茶叶产业协会认证的炒茶技师,自家茶园的茶都是他亲手炒制。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人手紧张,他也得时不时到茶园采摘,以免错过时令。

叶子眼看着长大,茶农自己起早贪黑采摘也忙不过来,都要雇用数量不等的工人。今年西湖龙井涨势不错,西湖区西湖街道在“明前”采茶季之前进行初步摸底,预计西湖景区范围内采茶工、炒茶工的年需求量约为1.1万人。

茅家埠村每户人家平均有一亩多茶园,每家茶叶产量差不多8到10斤,往年不愁销路。

受到疫情影响,采茶工、炒茶工到位情况一直不明朗,政府和茶农都在积极联络和推动,包括大巴直送工人到茶园、安排住宿等,确保生产不受太大影响。

“我们是在附近打工的,还在放假,就来采茶了。”汪师傅雇用的一名工人说。为了填补工人缺口,茅家埠的茶农们发动亲戚朋友帮忙,也找了并非常年合作的工人应急。“以前每年来采茶的工人家在河南,今年他们不能出来了。”一位年迈的茶农说。

除了人手压力,茅家埠的龙井茶还面临着市场突然变化带来的销售难题。以前是坐在家里卖茶,现在,得打通网上市场了,年迈的茶农们搞不定。

马鑫龙家的茶园位于湖边供游客休憩的凉亭旁边,和茅家埠其他人家的茶园一样,精心管理下茶树绿意盎然,茁壮而齐整。天气稍好,就有穿着汉服的女生来到茶园小径取景外拍。

三十岁出头的小马,在城市里生活、工作多年,难得进茶园一次。今年情况不同以往,他92岁的奶奶也不顾家人反对到茶园里干活,“真是有点着急了。”他这个小辈也时不时到茶园,看能不能帮上忙。

茅家埠村每户人家平均有一亩多茶园,“每家茶叶产量差不多8到10斤,一直不愁销路。今年因为疫情影响,茶商进不来。”以往不愁卖的“明前”龙井茶,今年遇到了新问题,长辈们让做电商的小马想想办法。如果耽误了这一波行情,茶叶价格就要跌去一半,损失不小。

今年西湖龙井涨势不错,西湖区西湖街道在“明前”采茶季之前进行初步摸底,预计西湖景区范围内采茶工、炒茶工的年需求量约为1.1万人。

茅家埠是西湖南线的幽静村落,地理位置优越,村民靠经营茶园、茶楼和农家乐,过着富足平静的日子。“明前”采茶季,走在村里,空气中飘来阵阵茶香。

正在院子里炒茶的杨丽萍说,她家合作最久的采茶工已经做了十多年,中午时分,几名工人正在屋子里吃午饭,她则忙着炒茶。从小看着长辈炒茶,自己也已经炒茶多年,杨丽萍的手法纯熟、潇洒。她徒手按压、翻转铁锅中的茶叶,抛、抖、煽、甩、抓,一气呵成。老练的炒茶师傅,能根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情况调整手法和时间,留意色泽与香气的变化,确保茶叶品质。

村书记陶炳根告诉记者,茅家埠共有232亩茶园,主要茶树品种是龙井43,还有一定规模的“群体种”老茶树。到了采茶季,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虽然生产规模不算大,简单的机器加人工就可以完成,但因为名声在外,价格不菲,卖茶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今年的困难,让茶农们意识到,不愁卖的龙井茶也要转换一下市场思路了。

泡好的龙井茶,一根根竖立着浮在杯中,煞是好看,所以茶楼一定要用玻璃杯泡茶。往年清明前后,小马家位于村子里的茶楼已经热闹非凡,但今年,偌大的院子里静悄悄的,全无游客的身影。

杭州人习惯到西湖边上踏青、喝茶,外地游客也喜欢在村子里品茶休息。汪宝根告诉记者,他的很多客人都是先到家里喝茶,认可了茶叶的品质,然后每年都要多少预订一些。今年,茅家埠没迎来游客,很多茶农都要另找销路。

小马从来没有卖过茶,但这次一定要试试了。“以前的茶叶都是自己家里随便包装一下,反正都是卖给熟悉的老客户,不讲究。”接手家里和部分村民的茶叶销售后,小马先找人重新设计了包装。包装要有特色,与品质、价格匹配,这是老一辈茶农不擅长的。随即,他联系了物流合作伙伴百世集团,希望让龙井进入百世的“农品优行”计划。

茅家埠共有232亩茶园,主要茶树品种是龙井43,还有一定规模的“群体种”老茶树。

在湖南、重庆、云南、甘肃等地的农村,“农品优行”计划帮助农民推广、销售农产品,却没想到西湖边的茶农也需要帮助。百世集团市场部总监黄译说,收到小马的求助信息后,考虑到茶农今年面对的实际情况,“同事们觉得能帮一点是一点,希望能让他们尽快渡过难关。”很快,茅家埠的龙井茶列入了“农品优行”项目,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进行销售,穿行在茶园和村里的快递三轮车,把优质龙井及时发送到全国各地的茶友手中。茶农的燃眉之急得到解决。

小马92岁的奶奶可以放心了,她不再坚持去茶园劳作,但仍要在家里帮忙翻拣茶叶,保证品质。游客们会回到这个西湖边的茅家埠,茶楼和农家乐也会热闹起来,那时再品一品西湖龙井,会尝到更美妙的味道吧。

(本文图片均为摄影记者张健、任玉明、吴军拍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