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国资改革再添新作,外服借壳强生控股迎强势涨停

第一财经 2020-05-14 18:04:21

作者:止水    责编:黄向东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动作不停

申城国资改革再进一步。日前,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外服”)拟借壳上海国资委旗下的强生控股(600662.SH)。

5月13日晚间,停牌半个月的强生控股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方案由公司股份无偿划转、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募集配资四部分组成。重组完成后,公司主营业务变更为综合人力资源服务,控股股东变更为上海东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浩实业”)。

5月14日,强生控股开盘便一字涨停直至收盘,当日收报4.16元。

重组方案四步走

具体到强生控股的重组方案。公告显示,重组方案由上市公司股份无偿划转、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募集配套资金四部分组成。其中,上市公司股份无偿划转、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互为条件、同步实施,如上述三项中任何一项未获相关程序通过,或未获得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则本次重组各项内容均不予实施。

目前,强生控股的控股股东为久事集团,持股45%。按照预案,久事集团拟将其持有的强生控股40%股份无偿划转至东浩实业。同时,强生控股拟以自身全部资产及负债,与东浩实业持有的上海外服100%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置出资产与置入资产的差额部分,由强生控股按3.46/股的价格发行股份进行购买。

另外,强生控股拟以3.08元/股的价格,向东浩实业发行股份募资不超过9.74亿元,用于上海外服投资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天眼查显示,强生控股是一家以交通运营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主要经营业务包括出租汽车运营、汽车租赁、汽车服务、旅游服务、房地产等。2017年~2019年,强生控股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亿元、7107万元、9326万元。但2019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3836.16万元,录得亏损。2020年一季度业绩进一步下滑,归母净利润亏损逾9千万。

出租汽车板块业务营业收入下滑、成本增长令业绩承压,强生控股表示需要寻求业务转型提高盈利能力。

脱胎换骨般的重组令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变更为人力资源服务,控股股东将变更为东浩实业,东浩兰生集团为实际控制人。

资料显示,东浩实业为东浩兰生集团全资子公司,公司主要从事包括服务贸易,实业投资,国际商务咨询,国内贸易(除专项规定外)等。近年来,东浩实业盈利稳定,2018年、2019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33.56亿元、1628.05亿元;分别实现利润总额8.56亿元、8.42亿元。

国资改革步伐不停

本次借壳的上海外服来头不小,是上海市第一家市场化涉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资料显示,上海外服成立于1984年,在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排名领先。公司聚焦“人事管理、薪酬福利、招聘及灵活用工和业务外包”四项核心主营业务,形成了覆盖中国大陆及亚太地区的服务网络,以“咨询+技术+服务”高附加值业务模式为各类企业提供融合本土智慧和全球视野的全方位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国资改革的方向充分凸显了上海未来发展的优势,匹配这座超大都市的前进步伐。上海外服的人事管理、薪酬福利、招聘及灵活用工等方面服务,能够整合多渠道优势,满足客户需求并拓展新商业机会。”

2019年9月5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的实施方案》以来,沪上国企的改革动作牵动着业内各方的关注。

而突发的疫情也并未让上海国企改革的步伐停下来。今年以来,沪上国资国企频频出台重组方案,助力上市公司实现业务转型升级。改革整合的效率之高,受到业界的持续关注。

今年3月,兰生股份(600826.SH)重大资产重组方案获得上海市国资委批复,一家上海大型国有会展公司“化茧成蝶”。

此前,兰生股份公告称,拟以重组的方式,拟将兰生轻工51%股权置换出去,同时将东浩兰生集团持有的会展集团置入上市公司。交易完成后,公司主营将聚焦会展产业,主营业务变更为展览、传播、会议论坛、节事活动等策划组织、会展场馆管理、展览运输、广告搭建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在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关键时期,会展集团将充分利用全产业链、地域、大型会展丰富经验的优势助力产业发展。

另外,5月12日,*ST飞乐(600651.SH)公告称,上海市国资委原则同意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去年12月,公司宣布,拟向第一大股东仪电电子集团及其母公司仪电集团发行股份,购买三家公司相关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并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此前,*ST飞乐因2018年度、2019年度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且2019年度经审计的期末资产为负,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目前来看,由上海国有资产注入的上市公司自身原有主营业务承压不小。近年来受制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上市公司未能跟上宏观经济的发展步伐,业绩表现低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资优质资产的注入,上市公司业务转型升级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