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健康码到信息码,码上经济成后疫情时代新课题

第一财经 2020-05-19 20:49:30

作者:段倩倩    责编:宁佳彦

健康码因此实现了工程标准向国家标准的过渡。

直到4月下旬,这样的场景也十分常见:在机场去往目的地前,航班会提醒乘客注册目的地健康码,在目的地健康码的加持下乘客才能进入目的地城市。

疫情发酵期间,健康码成为居民外出活动重要凭证,但不同城市间健康码互联互通问题始终难以解决。4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个人健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健康信息码国家标准就此形成。从健康码到健康信息码,这个最早记载公民健康状态的二维码被赋予更多使命。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5月18日表示,制定标准时思考了一个问题:如果要制定国家标准,健康码是否会长期存在?未来健康码的应用不仅是出行。后疫情时代,码上经济成了政府部门和互联网公司研究的新课题。

力推健康码互联互通

5月7日,黄小姐驱车从深圳出发前往广州参会。会议结束黄小姐想去星巴克买杯饮料,却被服务员告知,堂食一定要出示穗康码,否则只能外带。黄小姐出示了中国电信提供的行程轨迹和深圳健康码,服务员却坚持门店只认可穗康码。

过去三个月时间里,黄小姐分别去了海口、无锡和广州出差,每到新的目的地都要注册当地健康码。但每次注册健康码所要申报的信息是一致的,如果说非要有不同,也只是不同城市的居住地不同。

健康码2月上旬面世,刚面世即被各级地方政府推广,但标准不统一、无法互联互通的问题困扰着所有人。

“最初健康码的码制、颜色和内容都不一致,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是跨地区互认问题,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有,比如说现在去机场安装不同的APP,申请不同的健康码。”周平称。

作为在交通卡口、居住小区、工厂厂区以及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通行凭证,健康码标准统一十分重要。2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上线了“防疫健康信息码”服务,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积极支撑编写了《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的服务接口》工程标准。

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会同各地区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有关方面推动建立了健康码跨省份互认机制,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各省(区、市)防疫健康信息共享、健康码互通互认。

周平透露,彼时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积极准备支撑制定健康码的国家标准。4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第9号国家标准公告,批准发布3项《个人健康信息码》标准。健康码因此实现了工程标准向国家标准的过渡。

新的国家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健康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互认。“互认实际上是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技术机制要一致,二是健康信息目录的汇集,把各地区健康码服务目录统一在服务注册中心进行注册以后,可实现跨地区互认,这是国家标准明确规定的内容。”周平称。

尽管健康码在技术标准上实现了互认互通,但在全国内实现互联互通仍有难度。“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只认一种码降低了工作难度,如果全国的码都认他根本认不全。”一位街道办工作人员称。

从健康码到信息码

从最早的出行凭证演化成今天的信息码,这张二维码被赋予更多的责任。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近日联合微信发布《2020码上经济“战疫”报告》,报告显示,“码上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疫情中政府治理、企业运营、社会服务、个人生活的有力支撑。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地创造“码上经济”,发挥更大能量,成为健康码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我们认为健康码的应用不仅是出行,与互联网医疗、健康养老等都有一定的关联,未来从业态上来讲健康码会涉及保险等社会保障。我们在组织制定标准的时候,考虑到了信息码,涉及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周平称。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表示,健康码的移动化、无纸化、可追溯等特性,为未来的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同时健康码有效提升了社会化治理水平,也为数字化、流动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实践经验,为后续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创造契机。

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王耀文称,目前在逐步扩充健康码的场景,希望将深i您健康码升级打造成深圳市“市民码”,让“市民码”像电子身份证一样,市民通过它进入到各个平台的入口,肩负身份识别的作用,以及各种入口识别的作用。疫情防控过程当中曾经有很多码,但健康码在不断整合各区、各部门的功能。

某种意义上,健康码无法在不同城市间互联互通,是数据孤岛的一个体现。健康码的推行提高了复工复产效率,也使得政府部门开始反思政务治理的改进空间。

“疫情防控对政府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挑战在于能否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动和组织全社会参与到这场防控中来,这是非常难的,因为政府日常没有场景需要这么大的动员量和这么大组织范围,能否全面调动内外部,这一来考验科技能力,二来考验社会组织能力。”王耀文称。

王耀文称,通过疫情深刻感觉到面临的挑战在于基础设施,网络、云服务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平时很多应用不是面向全社会的,但是这次无论是健康码还是口罩它是真正的全社会的应用,我们也在思考单纯依靠政务云能否支撑起这么大社会范围的应用,应该建立政务云、公有云的协同和互动,这是一个体会。”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