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计划到2022年在欧洲实现乘用车生产的碳中和,现在我们更希望将这一目标扩展至全球。”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llenius)在5月25日晚间在线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按照戴姆勒此前提出的“2039愿景”,至2022年,在欧洲实现车辆生产的碳中和,在德国工厂使用的电力将百分之百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混合式动力的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份额的50%以上;到2039年,奔驰将停止销售传统内燃机乘用车,届时其旗下所有乘用车将实现碳中和。
目前,奔驰在各个业务领域都已陆续推出新能源产品。全新奔驰EQC纯电SUV已正式推出,今年夏季将推出EQV纯电MPV;此外,奔驰还将发布EQA纯电SUV。同时,smart品牌旗下所有车型都已转型为纯电动产品。在商用车领域,戴姆勒推出了电动轻型商务车、纯电威霆、纯电凌特、纯电卡车和客车等。
“受疫情启发,恪守碳中和和数字化战略,是奔驰目前和未来最主要的任务,也是转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康林松表示,戴姆勒很关注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碳中和,在生产新的电动车的时候,电芯生产会消耗一定的能量,如果电芯生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则有违电动车节能的宗旨。“对于将在明年亮相的EQS纯电动车型,我们将联合供应商伙伴,实现电芯的碳中和生产。设在德国卡门茨的动力电池生产工厂同样以此为目标,该工厂已运营数年,并正在进一步扩建。”康林松称,卡门茨工厂是梅赛德斯-奔驰全球动力电池生产网络的示范中心,也是其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自建立以来,卡门茨工厂已经生产50多万套动力电池组,未来不久年产量将超过这一数字。
按照规划,奔驰计划投资超过10亿欧元打造一个包括中国、德国和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电池生产网络,目前,该计划中已经落成或在建的电池工厂有9家。戴姆勒方面曾表示,在以上9家电池工厂全部达产并能够满足其自身需求之前,戴姆勒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开销预计为200亿欧元。“中国的动力电池工厂已经投产,在美国和欧洲的多个动力电池工厂正在建设中,在德国辛德芬根的56号工厂也将于今年正式投入运营。”康林松表示,电池工厂的建设对奔驰的电动化产品攻势尤其重要。
路透社今日(5月26日)报道称,戴姆勒集团计划参投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孚能科技计划中的IPO,以确保来自该公司的稳定的电池供应。不过该计划尚未最终敲定,而且可能会发生变化。知情人士称,戴姆勒这一潜在投资的规模目前还不清楚。据悉,戴姆勒和孚能科技去年达成了一项协议,孚能科技将向戴姆勒提供锂离子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优质电池供应商产能不足已成为车企加速推进电动化布局的绊脚石。受疫情影响,LG化学今年2月份曾暂停在中国工厂的生产工作,这对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电池供应带来了较大影响,LG化学是沃尔沃、奥迪等多家车企的供应商。而因电池短缺原因,奥迪、捷豹等多家车企被爆出一些电动车型暂停生产。为了缓解产能不足,沃尔沃此前在比利时工厂也建立了首条电池组装线,今年3月9日已开始正式运营,奥迪集团也在今年3月份宣布,为确保电动汽车快速上量,将在英戈尔施塔特工厂进行投资,准备在工厂附近建立电池组装厂。
在动力电池行业专家曹国庆看来,车企布局动力电池厂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动力电池优质产能不足的问题,分散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车企布局电池厂有利于降低电池成本。
此外,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电动车市场,近年来,不少跨国车企在中国建立电池厂或者与电池企业进行合资。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认为,目前我国市场上缺乏价格适中的中高端电动汽车产品,而这一缺口恰好是跨国企业的优势。他认为跨国企业必须加强本土化建设,才能深入中国市场抓住商机。而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部件,占整车成本的一半左右。自建电池工厂一方面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利于自身产品线整合。另一方面,自建电池厂也加强了合资企业的本土化品牌形象。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标志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向全经济领域、全链条综合治理纵深推进。
《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高端访谈》第三期节目专访上海海事大学的校长初北平教授。
荣耀的ESG实践已走出"政策合规驱动"的初级阶段,进入"战略价值驱动"的高级阶段。随着AI技术在无障碍创新、绿色制造提效等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持续深化,其有望在ESG领域形成更显著的差异化竞争力,为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实践路径。
“25可持续发展链主联盟”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成立25周年的旗舰项目,旨在遴选在可持续发展、供应链责任担当和价值创造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链主企业,通过共享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经验,推动全价值链践行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作为光伏行业绿色转型的领军企业,固德威凭借在绿色制造、智能创新及供应链尽责管理方面的突出实践,成功入选UNGC25可持续发展链主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