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丨尽快帮大学毕业生渡过就业难关

第一财经 2020-06-03 13:58:42 听新闻

作者:刘功润    责编:任绍敏

建议大学生放宽视野,大胆尝试新领域,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将是不错的选择。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从供给端看,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计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疫情造成就业求职诸多不便,为防控疫情扩散,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一律暂停。按照往年惯例,现在原本是应届大学生求职、签约的高峰期,但目前看,大学生就业签约率很不理想。从需求端看,疫情对经济产生连锁反应,传导和反映到就业环节,即企业用人需求总体呈缩减态势。一边供给创新高,一边需求受到抑制,双重叠加,客观上造成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并明确指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很显然,应届大学毕业生应该是需要重点支持的就业群体。

应该说,现在国家层面出台了不少引导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帮扶政策。总体来看,有五大方面:

一是国家发展战略释放就业机会。推动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其间蕴藏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积极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

二是扩大重点领域的招聘。比如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急需教师的高中和幼儿园。高考改革以后,高中教师结构性缺乏,需要开辟更多这样的岗位,尤其是要落实应届统招师范生入编入岗。

三是引导基层就业。基层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大学校,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需要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

四是鼓励入伍参军。通过优化指标分配,提前体检等举措,征集更多的应届毕业生,更大力度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

五是丰富新就业形态。我国新就业形态发展迅速,其中含有大量的像服务预定、技术开发、内容付费等新的就业形式,应该鼓励毕业生到这类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以及民生急需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就业、创业。

就业政策的疏导性帮扶当然重要,但不是治本之策,关键在于要把微观企业群体搞活。中小微企业提供了90%的就业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保市场主体”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中小微企业”。

我们注意到,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两个货币政策工具对于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群体可谓雪中送炭,是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的直接呼应,给破解传统普惠金融难题、打通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带来新机遇。

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再到直接的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定向帮扶,国家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民生、保就业,这是帮大学毕业生渡过就业难关的基础保障。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帮助大学毕业生群体通过自身能力、心态建设,理性认知当前的就业形势,以更加积极、灵活的状态投身就业市场。比如,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日前发布《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拟新增社区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核酸检测员等10个新职业。这些新增职业当然是促就业的手段,大学毕业生要对新职业有开放的心态和尝试的勇气。

对于新的职业,大学生毕业群体或许会抱有疑虑和担忧。比如核酸检测员,随着疫情的消退,大家可能会担心面临第二次失业的风险。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担心。从较长时期看,核酸检测员岗位不会很快消失,即便疫情结束,具备检测技能和上岗资格,也可以在医卫和疾控领域转岗流通。

需要意识到,“稳就业”和“保就业”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经济业态,随之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及时学习获得更多更新的技能应该成为新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新常态。对职场新人来说,多一种职业、多一个岗位就意味着有更多选择的空间。新的职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也可以带来启示,就是要加强及时性技能培养学习,以适应新的业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破解难题需要多方齐抓共管渡难关。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建议大学生放宽视野,大胆尝试新领域,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将是不错的选择。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