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和去美元化工具,在当前经济和政治环境下仍具有重要配置价值,但投资者需警惕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小银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进而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在当前阶段具有提振经济预期、推动功能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上海凭借其成熟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等优势,具备发展新型离岸贸易的独特战略优势。
刘功润在他的文章中强调了几大当前的经济现象级议题,包括企业出海,人工智能,以及双碳目标。
当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持续深入,叠加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的快速迭代变化,统筹好金融开放与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写照过去,更警示未来。回溯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始末,可以为当前更好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的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思。
刘功润表示,理解“金融强国”背后的深意,首先要把握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即在当前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节点上,金融活水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路径。
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5.2%,显示经济恢复向好,但长期基础仍待加固,总需求不足问题突出,面临房地产市场筑底、出口下降、人口红利消退和市场信心不足等挑战。
如何在“消费降级”趋势下进一步发力促消费?当务之急,需要因势利导,提振消费信心,提升消费能力,释放消费动能。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以物质增长、现代都市、繁荣市场等经济现代化的形式表征出来,它还体现在中国制度、社会治理、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尤其反映在“人”的现代化。
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促进绿色产业升级,符合经济金融现代化和高质量增长的方向。
可以预见,绿色金融将成为先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底色。
四个维度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进阶发展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路径选择。
日前,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 ETF交易正式开通,双方投资者可以买卖包括沪深港股通ETF在内87只首批可投标基金份额。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成绩可以在总量和结构上得到直观体现。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显著提升了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了融资结构,为稳经济、稳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资本形成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针,资本市场建设初见成效,2002年末上市公司达到1153家,中国股市成为美、日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证券市场。
美国迈入通胀9时代: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6月美国CPI同比上涨9.1%,环比上涨1.3%,刷新40年来最高纪录,远超市场预期的8.8%%;剔除了⾷品和能源消费价格之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5.9%,同样高于市场预期值5.7%。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CPI同比增长8.6%,再创历史新高;英国统计局此前数据显示,英国5月CPI同比上涨9.1%,为40年来峰值;土耳其官方公布6月CPI同比涨幅78.6%,近期德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国的通胀率均值都维持在高位。
为了盘活市场,提升要素资源融通的效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我们都知道,阻碍大市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条块分割行政区经济,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最近疫情多点散发、多地封控管理,货车物流大量被困公路,致使物流供应链物理性中断,尤其是民生保障物资滞留,激化了矛盾。比如,可以在大数据平台开设疫情保供物资援助专线,各地驰援抗疫的物流情况,包括司机、货品信息,行车路线等,完全可以在线实时查阅,这样有助于实现高效安全的闭环管理。
经济政策既要统筹考虑、综合平衡,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尤其要把握好政策调整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动态清零”的科学防疫、精准防疫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现实的选择,也是目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最稳妥的选择。
第一,动态清零的科学防疫、精准防疫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现实的选择,也是目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最稳妥的选择。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完成名义GDP超过114万亿人民币,按照去年平均汇率折算,折合约17.73万亿美元;相比较而言, 2021年欧盟27国GDP折合美元约为17.088万亿。更何况,无论从社会民生发展,还是基于经济数据,欧美的防疫策略已经被过去的实践证明是糟糕的。
博士,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