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创造新制度供给”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正积极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在线新经济。上海在移动支付、在线办公、商务领域保持着强大的创新动能,同时移动支付手段的快捷和信用安全性,也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认同,这无疑有利于推动在线新经济下一步的稳健发展。
未来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安全”的关系问题。
营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水平,而衡量监管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平衡”水平,即在有效监管(减少腐败、减少风险)的同时“又不扼杀创新和发展”。
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恰是浦东精神的内核所在。
坚持创新的“定力”,就不能追求“快”字当头,更不能一说发展就是加大投资、开工上项目;不能只考虑经济活动的活跃与表面的繁荣,却不管背后的实际效益;不能只考虑工程项目本身的短期利益,全然不顾资源、环境等隐性代价;不能只考虑低劳动成本优势,忘记了劳动力再生产和大量延后成本将积重难返。
未来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更多着眼于软实力提升,具体而言,需要增强三种力量:科创力、品牌力和法制力。
解决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以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我们在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务必还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
新基建并不天然是解决经济问题、促进GDP增长的良方,只有在契合长远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谋篇布局,才不至于成为贻误经济发展的“瞎折腾”。
如何面对各种误读?最明智的,就是保持发展定力,定定心心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
“活起来”的根本,是要有效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而这种信心的源头来自制度化、法治化的稳定预期。
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而浦东,就要做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长期看,美股走势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资本市场的虚假繁荣难挽实体经济的大衰败。美股未来创新低将会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说数字化是下一个十年的红利,那么,这个巨大红利主要蕴于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之中。
建议大学生放宽视野,大胆尝试新领域,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将是不错的选择。
要最广泛提升公众的消费能级和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出台《意见》,宣示了中央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再出发的坚定决心。
不同于其他城市多为财政出资发放政府消费券,上海充分依托支付宝等数字化平台的数字技术支撑,撬动丰富的市场资源,鼓励商家自行发券、主动让利,探索出了消费券发放的新模式。
在疫情影响下,谁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国际产业链的开放、稳定、安全,谁能在常态化防控疫情中提供最稳定的生产能力和最优化的营商环境,谁就具有了吸引国际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计划5~6月启动“五五购物节”可谓有的放矢,就是想通过消费刺激政策,提振消费者和商家“双向”的市场信心。
博士,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