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砧板上检测到新冠病毒,进口三文鱼如何检验检疫?

第一财经 2020-06-13 19:30:42

作者:钱小岩 ▪ 潘寅茹 ▪ 权小星    责编:冯迪凡

海关检验检疫人士表示,大概率不是三文鱼本身感染病毒,而是冷链运输过程中操作人员或者器具设备上存在新冠病毒。

从三文鱼的砧板上检测到了新冠病毒,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位海关检验检疫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他个人经验来看,即便三文鱼带有新冠病毒,大概率不是三文鱼本身感染病毒,而是冷链运输过程中操作人员或者器具设备上存在新冠病毒。

海关检验检疫人士表示,大概率不是三文鱼本身感染病毒,而是冷链运输过程中操作人员或者器具设备上存在新冠病毒。

三文鱼的进口检验

据上述海关检验检疫人士介绍,一般而言,海关对进口海鲜或者肉类产品主要进行常见的食源性细菌检查。其操作并不复杂,主要是获取肉类搅拌均匀后的浸出液,将专门试剂用于检测。“这种检测技术至今没什么问题,以前非洲猪瘟、禽流感时,都对相关产品进行过这样的检测。”他说。

就三文鱼这单一品种而言,一位熟悉三文鱼进出口流程的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他的经验来看,进口三文鱼的不合格率极低。在海关认定不合格的三文鱼中,含有害生物和微生物污染是两大主因。

其中,含有害生物构成不合格品的绝大多数,原因是检出含有异尖线虫等寄生虫;而微生物污染主要是病菌污染,如单增李斯特菌等。此外其他造成不合格的原因还有农兽药残留等。

全世界野生三文鱼资源非常有限,早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世界绝大多数供消费的三文鱼来自养殖。而中国市场上的三文鱼主要来自挪威、智利和丹麦的法罗群岛。

人们一般意义上认知的三文鱼,通常为大西洋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水里。而常与三文鱼混淆的虹鳟鱼,则通常是在淡水中养殖,因可能携有淡水寄生虫,故不宜生食。

进口三文鱼运抵中国一般分为冰鲜和冷冻两种方式,冰鲜走空运,冷冻则选船运。挪威三文鱼基本都是通过冰鲜的方式运抵中国,目前中国市场上绝大多数冷冻三文鱼来自智利。

2019年,中国从挪威进口了2.3525万吨三文鱼,这数字几乎已经较2018年翻了个倍。进入2020年,在2月曾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物流困难而进口大减,此后逐渐恢复,据挪威海产局提供的数据,4月中国从挪威进口了3141吨三文鱼,同比增长97%。

就此原因,挪威海产局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总监博薇娅(Victoria Braathen)此前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欧美市场对三文鱼需求锐减,所以挪威有更多的货源可以向中国市场提供,而中国疫情的缓解,复工复产脚步加快,对三文鱼的需求大增亦是重要原因。

海产品进口不降反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国进口海产品的数量并没有因疫情回落,而且还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以今年前两个月为例,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口海产品63.4万吨,增加6.4%。

究其原因,海关总署的解释是,肉类替代性消费以及春节期间需求旺盛拉动进口量增加。从2019年6月以来,受猪周期、非洲猪瘟疫情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中国生猪产能下降,市场供应偏紧,生猪及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涨。受此影响,水海产品作为肉类的替代品,国内市场需求随之上涨,春节假期对此又有放大作用。

海产品进口的增势在此后继续保持,根据海关总署5月2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1-4月包含冻鱼在内的水海产品共累计进口14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5%。

一位从事进出口报关业务的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近年来进口的冷冻海鲜品种很多,比较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有法国生蚝、加拿大的珍珠蚝、美国的冷冻帝王蟹、北欧的三文鱼、日本的金枪鱼等。空运鲜冷冻产品和海运冷冻产品是主要进口方式。

海产品除上述鱼类和贝类外,还包括有虾类和海藻类等。

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提供的统计,中国虾类进口持续高速增长,在201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虾类进口第一大国。厄瓜多尔、印度、泰国等国是中国虾类主要进口国。其中,2019年中国自厄瓜多尔进口量32.2万吨,进口额1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1.1%和282.5%。

而海藻类海产品韩国具有相对的优势,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aT)驻沪首席代表朴成国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韩国海产品在距离方面的优势,使以海苔为代表的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激增。

朴成国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截至2019年年底,韩国水产品对外出口额同比增加5.8%,远高于此前主要出口的加工食品的出口增幅,该增幅在对华主要出口海产品的国家中,也属于较为快速。据朴成国介绍,目前韩国对华出口的水产品中,主要以海苔、鱼糕、鱼肉香肠等加工水海产品为主。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