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加速打造新时代人民城市,人本价值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

2020-06-23 22:32:46 听新闻

作者:孙维维    责编:许云峰

上海老旧小区大约有1.4亿平方米的存量,大约可以有1400亿元的投资拉动与上海新出台的数字化新基建3年投资2700亿元对照,社区微基建的能量不小。

6月23日,上海市委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在世博中心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对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全面部署。

打造有温度的城市

全会指出,要更加自觉地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上海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要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全会多次强调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上海要如何打造以人为本、有温度的城市?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认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来自于有温度的服务和体验,城市大数据服务尤其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体验感。

“不见面的审批并不表示就是最好的审批,不见面的服务也并不表示就是最好的服务,大数据服务的能级提升并不是要打造无人的服务,而是通过数据技术赋能,将那些重复性的、耗时耗力的工作规范化、数字化,节省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做更多‘有人’的服务,完成更多人性关怀的工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与获得感。” 张学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张学良提醒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一些弱势群体接受新兴科技较慢,经济能力较弱,尚不能享受到数字经济带来的便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困难。弱势群体对于数字经济还需要时间去接受与学习,仍然需要有温度、有多种选择的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陈杰:“在治理结果要真正让人民感受到有获得感,就是要做到,‘为了人民、人民做主、人民受益’。从我熟悉的住房政策领域来看,上海近年来将共有产权房扩容,不仅户籍人士,非户籍人士也可以申请,这很好展示了‘来了上海就是上海人’的胸怀,越来越对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视同仁的胸襟,体现了上海的温情和温度。”

全会指出,要把握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提供更多的机遇成就每个人,聚焦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老、小、旧、远”等问题打造充满活力的机遇之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创业平台、事业舞台,努力为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提供用武之地、打开成功之门。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诸大建认为,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微基建非常重要。社区微基建是以15分钟生活圈为中心,面向高品质生活需要,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需求的微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诸大建认为,社区营造微基建的覆盖范围,既区别于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也不同于现有的老旧小区改造和微更新。“社区微更新主要是针对已有社区,特别是老旧社区,偏重硬件和空间更新。而微基建是将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整合起来,将现代化要求和数字化要求整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老基建和新基建都可能存在的‘最后一公里’。”

诸大建认为,上海老旧小区大约有1.4亿平方米的存量,大约可以有1400亿元的投资拉动与上海新出台的数字化新基建3年投资2700亿元对照,社区微基建的能量不小。

社区营造微基建可以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有效带动就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的影响更大、生存更难。如果把微基建作为战略,海量的中小企业就可以在海量的社区微基建中寻求到商机,存活下去、发展起来,保住更多岗位、吸纳更多就业。” 诸大建说。

走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全会指出,要把握人民城市的生命体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现代化新路子,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张学良认为,上海是社会主义特大城市治理创新的一个非常理想的样本,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成为上海首创的政府品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也为世界特大城市治理提供了“上海答卷”,这“两张网”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网、放心网。

陈杰认为,超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大,城市经济规模大,城市人口规模大,城市人流物流大。城市大的好处是有巨大的集聚红利,有多样性优势,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但坏处是容易出现拥挤、污染等城市病,面对传染性疾病和自然灾难有脆弱性,对自然资源消耗大,需要很高的治理能力支持。

“治理超大城市要充分发挥超大城市的长处,避免城市超大的短处,从规划入手降低城市运行风险,提高城市应急能力,提升面对突发危机的韧性。”陈杰说。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认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比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具有经济和社会高度发达的特征,包括充分的市场开放,丰富的人力资源,高阶的法治水平和治理能力,集中了大量高附加值的服务活动,能够超越传统的疆域范围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这样的影响力是历史形成的。

“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都已显露出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北京的政治+文化+科技,上海的商业+金融+航运+制造,以及深圳的企业创新氛围,杭州民营经济的密集发展催生出阿里巴巴的活性生态环境。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建立在高度的发展水平和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之上,要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把坚持人民至上、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绘到底’等制度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 周伟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全会还指出,提高突发事件特别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确保上海始终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诸大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基层防控的实践,暴露出道口封闭、货物配送、发热就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不足。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今后要普遍加强社区健身、社区留观、社区医疗以及物流快递、小超市等方面的设施配套。

“未来,中国城市需要对标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的要求。一旦碰到重大疫情需要封小区、封片区时,可以在15分钟步行交通圈内,保证最基本的正常生活。近日,上海‘公共卫生20条’提出在117家发热门诊‘哨岗’的基础上,再增设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进一步织密织牢老百姓家门口的公共卫生‘触角’,就是从更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角度,加强韧性社区建设的关键之举。”诸大建说。

周伟林指出,良好的治理,一方面要看机构实力和决策者的行为,要看领导力和标准;另一方面,是市民的素质,这次在应对此次疫情中上海的表现相对较好,很突出的是上海市民对城市治理积极参与,权利意识强,在公共事务上非常较真,而这恰恰是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机制。真正的市民意识才是现代城市的基础,而不是把什么都交给政府。共享当然要有高的生活质量,是不是大家最想过来生活的地方,这反映了公共健康质量、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质量;但是是否公平和包容性如何也非常重要。城市的这种弹性、温度和活力是最好的试金石。

张学良认为,人民群众日趋依赖数字化生活,如遇到突发事件,停电、智能设备损坏、数字系统毁坏,人类在生活中的睿智性可能也会降低,无措应对。我们在发展数字化生活时,要保证在技术不被使用的情况下,还有替代操作体系,建议增设一些免费应急站点,如小到供电、供水、供食物,大到供住宿、供医疗卫生、供避难的场所站点。张学良认为,只有重点关注了特殊群体与突发事件,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才能真正体现,上海一定会是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全会指出,要把握人民城市的战略使命,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好发挥浦东新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要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张学良亦称,在在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上海城市治理与大数据服务还要在区域内发挥更大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例如,通过新型区域合作的方式,联合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共同发布倡议,给出大数据服务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法治化共同制定规则,树立人民群众对长三角大数据服务较高满意度的示范与典范。联合发力共建数字长三角,将数字经济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在长三角提前做好布局。”张学良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上海出台实施意见,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近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服务等环节,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相关政策措施。

2023-11-28 19:32

上海市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听取第六届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工作汇报

增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台政策措施,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多作贡献。

2023-11-24 20:32

上海市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龚正李群为上海市文物鉴定研究中心揭牌

聚焦强化不可移动文物系统性保护和有效利用、深化社会文物领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建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心节点等十个重点领域,加强全面合作。

2023-11-22 23:05

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部署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避免多头监督重复检查选择性执法

进一步转职能、提效能,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2023-11-20 20:54

聚焦重点领域,更好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陈吉宁龚正与嘉兴市党政代表团座谈

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为契机,抓好规划落地实施,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3-11-14 19:14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