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普拉多停产,一汽丰田高端车型失守

第一财经 2020-06-24 20:35:03

作者:武子晔    责编:唐柳杨

随着最后一台普拉多在四川下线,一汽丰田正式结束了国产普拉多的生产。由于高端车型的退场,目前,一汽丰田在中高端市场将仅剩下亚洲龙一款车型,其承载着一汽丰田提升品牌与销量的厚望。

6月23日,随着最后一台普拉多在四川下线,一汽丰田正式结束了国产普拉多的生产。

记者致电多家一汽丰田4s店发现,目前普拉多车型已不再销售。一名北京地区的一汽丰田4s店销售顾问杨女士告诉记者:“即便店里还有普拉多车型,由于依然是国五标准,在北京地区也无法上牌。普拉多已经停产,从上个月月底厂家就不给发了,有些4s店可能会有几台库存车。目前,我们店里还有几台普拉多,都是客户之前交了定金的,已经销售出去。”

公开资料显示,普拉多诞生于1990年,是在陆地巡洋舰基础上研发而来,先后经历过四次换代,有28年的历史。2002年第三代普拉多上市,在2003年被一汽丰田引入国内生产,第四代普拉多J150于2009年10月上市一直生产至今。而自2003年普拉多引进国产至今,17年间累计生产了34.7万辆。

“由于国家最新’国六’排放标准出台,普拉多受制于排放限制,一汽丰田决定让其告别国内市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田青久去年10月份曾表示。2019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文件也显示,受国六标准排放法规影响,普拉多3.5L产品将于2020年6月停产。而此前,受国家燃油限值法规的影响,国产普拉多2.7L产品也已于2017年10月正式停产。

一方面,《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发布后,贴上高油耗标签的普拉多使一汽丰田面临“双积分”压力,加上国六排放法规的因素,普拉多很难摆脱停产的命运。另一方面,与平行进口渠道的普拉多车型相比,国产普拉多在价格和车型配置中并不具备优势,平行进口渠道的普拉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分流的效应。

据悉,在普拉多停产后,一汽丰田拟斥资23.6亿元,改建四川工厂的生产线,投产亚洲龙车型,设计产能10万辆/年。亚洲龙是与丰田凯美瑞和雷克萨斯ES同平台的车型,定位于中大型轿车,也被一汽丰田看作是品牌的核心产品。去年3月份,旗舰版车型亚洲龙上市,并落户天津工厂规划年产能12.8万辆。也就是说,四川工厂的生产线改建后,亚洲龙产能将升至年产22.8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普拉多这款产品外,不久前,一汽丰田皇冠也正式停产。而自2015年以来,一汽丰田旗下高端车型,包括兰德酷路泽、锐志、普锐斯、皇冠、普拉多等均已退出中国市场。由于高端车型的退场,目前,一汽丰田在中高端市场将仅剩下亚洲龙一款车型,其承载着一汽丰田提升品牌与销量的厚望。但从当前表现来看,亚洲龙似乎并未达到预期。尽管去年3月正式上市,亚洲龙2019年累计销量仅达6万辆左右,同为中高端轿车领域的广汽丰田凯美瑞2019年销量是其三倍。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认为,对于市场和消费者而言,亚洲龙都太“新”了,在口碑和历史传承上比不上凯美瑞与雅阁的积淀,尽管在定位上较高于凯美瑞,但消费者不一定能够接受,2.0升车型价格下压,也未必能抢占到市场。不过,今年以来,亚洲龙表现有所回暖。去年9月,亚洲龙引入了2.0L车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售价门槛,促进了销量的上涨。今年5月份,亚洲龙销量达1.11万辆,同比增长127%。

目前,一汽丰田销量主要依靠小型车,在2019年销量中,仅卡罗拉一款车型的销量就占据了一半左右。同时,与广汽丰田相比,一汽丰田近年来增速较为缓慢。而对于普拉多停产后,后续在大型车方面有没有新的引进计划,一汽丰田方面尚未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普拉多,不久前停产的皇冠车型也一直未推出国六车型。此前,由于一汽丰田内部体制问题,其市场决策流程相对较慢。一汽丰田股比构成较为复杂,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合资以来,一汽丰田形成了三大整车生产基地、两个发动机生产基地、一个研发中心,一个销售公司、一个物流公司的布局。不过,今年4月底,官方发布消息称,一汽丰田决定重组管理体制,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将成为一汽丰田系企业的统括企业,其他一汽丰田系的整车及发动机制造企业将作为其全资子公司归入旗下。同时,一汽丰田将研发和销售公司也一并纳入了全新的管理体制中。

“一汽丰田应该之前就决定了对普拉多进行停产,因而没有推出相关的国六车型。从停产车型来看,一汽丰田的战略转为经济型家用车市场,普拉多等停产车型可能未来会采取进口形式进行生产,这很可能是日本丰田方面的决策。”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记者表示。

按照一汽丰田2018年提出的新的发展规划,其表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步走,向年销150万辆的目标迈进。一汽丰田计划在2022年左右实现100万辆的销售规模,到2025年期间实现140万辆的规模。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