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0日,第三期“公益中国”媒体公益培训正式开课。主办方代表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潘江雪女士以及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思劼先生共同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
潘江雪理事长强调当前公益基金会应当做到公开透明,致力于重构公众信任,系统化地为社会服务。陈思劼理事长则阐述了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举办“公益中国”媒体公益培训的初衷:不仅开拓思路、延展边界、为行业赋能,更为构建一个高效、透明的公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简短的开班仪式后,就进入了正式的专题授课环节。原上海市民政局局长、局党组书记,现中国社会学、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社区研究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马伊里为大家带来第一课《中国公益全景扫描》。
马老师先从历史、当下与未来三个方面讲述了当代中国民间公益发展历程。她用“何为公益?”这个设问句切入话题,厘清了公众在一些概念上的模糊认知,详细阐述了慈善兴起、公益组织涌现发展、政社合一、民间公益组织爆发式增长的全过程。马老师强调了公益组织的特点是站在民间立场、从社会角度看待问题,并且是最具社会创新意识和能量的组织。它的行动机理区别于政府的法定赋权,也区别于企业的有利可图,是由社会需求、使命驱动的。而媒体应在宣传公益中发挥“公信力+影响力”双合力,以社会为视角、民本为立场,唤醒民众,温暖社会,担负起重建公共信任的使命。
本期培训是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在疫情之后举办的第一场线下培训,不仅有公益行业的系统知识,也有新闻报道伦理的深度思考。
下午一开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郑雯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与媒体责任》的分享。
郑老师从舆论产生与形成过程讲起,介绍了网络舆论场发展的四个阶段。迄今为止,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诞生、电视的出现、互联网的兴起,为传播带来了四次革命,而民意与大众的影响力在互联网兴起后逐渐凸显。
郑老师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原则,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媒体报道应做到统一、准确、及时。此次疫情加剧了社会心态、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和价值立场阵营的分化和论争。作为危机中的信息传播主体,新闻媒体应肩负信息集散、知识普及、社会动员、舆论引导、社会情绪疏导、整合社会等多重社会责任。
围绕新闻报导伦理这个主题,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把第一财经全媒体平台在疫情期间的报道作为案例,和媒体同行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作为国内第一家报道新冠肺炎的媒体,第一财经不间断地产出了千余条原创报道,主线始终围绕核心话题,重磅独家报道和专业判断非常多,新闻可视化能力强、产量大,通过新媒体爆款产品成为影响力助推器。新闻的专业主义和媒体技术力使得第一财经在内的财经媒体,在类似的大型公共事件报道中反应快速,不煽情、不鸡汤,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他认为,这样的重大公卫事件更加凸显机构媒体价值;机构媒体应该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才能收获更大的影响力。
第一天的培训,学员们与老师们积极互动,提出了很多精彩问题,收获满满。
第二天,我们将带来《公益领域相关法律》与《疫情下的公益机构》主题讲座,资深媒体人曹景行还将以《名人公益》为主题与学员共同开展“夜话”。
感谢本次培训的特别支持方兴证全球基金和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以及学术支持方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第三部门研究中心。
汇集莎拉· 布莱曼领衔主演的伦敦西区经典音乐剧《日落大道》等国际知名作品。
“两高”报告展现出长期主义的视角,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工作与去年报告内容相呼应,体现了延续性
为落实分级诊疗,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维护公益性的运营保障机制。
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力量,理应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在医院的具体管理、发展理念、宏观规划和政府投入上,都要突出公益性这个主题。
2023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7.23张。国家卫健委:加减并举稳定公立三级医院医疗床位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