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有望迎减税费新政,可能方向有哪些?

第一财经 2020-08-13 18:40:57

作者:陈益刊    责编:任绍敏

为了稳外贸稳就业,新一轮支持政策正酝酿出台,其中就包括针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减税降费新政,而涉及的税费可能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社保费。

疫情冲击下进入“寒冬”的外贸企业迎来国家新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其中就包括新的减税降费政策。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中,提出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即对纺织品、服装、家具、鞋靴、塑料制品、箱包、玩具、石材、农产品、消费电子类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在落实减税降费、出口信贷、出口信保、稳岗就业、用电用水等各项普惠性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上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时也表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差异化的税费、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吸纳更多就业。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这次《意见》可以理解为落实总理部署,未来财税部门应该会针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出台一些新的减税降费支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从而稳外贸稳就业。

增值税减免退政策发力

不少劳动密集型外贸企业近些年承受着人工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压力,叠加贸易摩擦下关税增加,以及今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订单大幅下滑,企业生存艰难。

在缓解企业困境的一揽子国家政策中,减税降费是一项重要举措。在上述《意见》中,未来财税部门可能还会出台哪些新的税费优惠支持举措?

多位财税人士认为,最终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将主要集中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社保费上,采取的形式可能有降低税率、减少税基、缓交等。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李旭红教授告诉第一财经,对于一些进项抵扣不足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可以考虑允许适用简易征收办法,来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

施正文表示,目前部分企业并未享受到全额退税,下一步可以继续考虑提高一些产品的出口退税税率,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并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进度。

早在今年3月,国务院提高了1464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2.5万户出口企业享受了此项政策红利。

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司长谢文在近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7月,全国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8953亿元,全国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平均时间由2019年的10个工作日压缩到了8个工作日以内,提速20%。出口退税的及时到位,帮助出口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坚定了发展信心,为稳住外贸基本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谢文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积极配合商务部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大型骨干外贸企业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快退税进度,帮助企业稳步发展。并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代办退税业务,加快退税进度,带动中小出口企业更好发展。

目前我国对一些贫困人员、失业人员、毕业年度大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给予一定的抵减额度,可以用来抵扣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施正文认为,可以将这些抵扣政策放宽条件,让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享受这项政策,以降低负担来达到稳就业目的。

信永中和会计事务所重庆分所合伙人张莉娟告诉第一财经,可以参考现行的残疾人就业增值税退还政策,给予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一定的增值税返还。

“一家纺织外贸企业反馈,疫情期间增值税没有优惠税率,企业产品出口时增值税附加税费不予退还,负担较重。建议对增值税附加的税费给予一定的减免。”张莉娟说。

企业所得税、社保费减免

我国企业所得税标准税率为25%,降低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负也可能是未来政策的一个选择方向。

李旭红认为,如果劳动密集型外贸企业适用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际上所得税负担最低可以降至5%。如果不适用可以考虑降低税率,或者允许缓交。不过内外困境下,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没有利润或利润很少,所得税相对来说交的也少。

“可以参考下岗职工等给予企业所得税定额扣除优惠政策,扩大适用条件让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地享受类似所得税定额扣除政策。”张莉娟说。

相比于企业所得税减免,劳动密集型外贸企业更多的诉求在减免社保费上。

一位服装出口外贸企业副总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成本之一是人工成本,近些年工人工资快速上涨,由于费率相对较高,目前企业社保费负担较重,希望未来降低社保费率,减轻企业负担。

近些年我国也在不断降低社保费率,今年2月为应对疫情,对中小企业免征三项社保费单位缴费部分,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

施正文表示,依法缴纳社保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较重,未来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是否会给予一定社保费减免,企业十分关注。另外近些年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较大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多次调整,下一步是否会进一步降低负担甚至取消仍值得关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