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经济重压下日本9月入境政策再放宽,会有第三波疫情么?

第一财经 2020-08-21 15:45:09

作者:潘寅茹    责编:冯迪凡

在各方急盼日本政府尽早恢复商贸往来的背后,是一系列表现不佳的经济数据。

据日媒报道,9月起,日本的入境政策将再度放宽。此次放宽入境的对象为持居民签证的外国公民,比如拥有永居身份、交换生身份的外国人等。当然,上述人士入境后,与日本公民享受同等待遇,即在机场进行核酸检测,同时在日本的驻地自觉隔离14天。

自9月中旬起,企业可以重新派遣或更换外派员工,不过前提也是入境后需要居家隔离14天。

本月中旬,日本与新加坡就两国商务人士入境达成一致,即从9月初开始,只要限定好活动范围,两国的商务人士通过“短期商务”和“常驻人员”两条绿色通道,在满足检验检疫的条件下,前往对方国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日本是全球范围内采取最严格入境政策的国家之一。目前,日本限制入境的国家和地区仍多达140个。虽然在6月和7月,日本提出了涉及16个国家人员恢复往来的谈判名单,但据日媒报道,上述谈判进展缓慢。

根据日本政府的入境缓和方案,商务人员将获得入境优先权,随后是留学生群体,游客则是最后一批。

商界游说重压

近日,日本电子商务巨头乐天集团(Rakuten)总裁三木谷浩史(Hiroshi Mikitani)通过媒体呼吁日本政府重新评估入境限制。他认为,迟迟不打开日本国门无益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将使得日本企业的创新步伐停止。

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的商业团体,一些西方大企业也希望日本政府能进一步放宽入境政策,以免落后于其他国家,同时对日本的引资产生不利影响。本周初,来自英国、欧洲、美国、新西兰等国的企业联名上书安倍政府,希望能尽早恢复商界的往来。

在各方急盼日本政府尽早恢复商贸往来的背后,是一系列表现不佳的经济数据。日本财务省8月19日公布的7月贸易统计速报显示,当月日本的出口额约为5.37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9.2%。日本的出口额已连续5个月下降超过两位数。虽然7月的数据比6月有所好转,但依旧处于低位。从项目类别看,汽车出口减少30%,汽车零部件减少32.5%。特别是对欧盟出口下降48.5%,对美国出口下降6.7%。

本周初发布的日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剔除物价变动因素,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7.8%,折合年率下降27.8%。不仅超过了次贷危机引发的2009年第一季度17.8%的下挫幅度,而且9年来首次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创下日本二战后最大跌幅。

不过,日本政府也做好了入境限制放宽的准备,即加大机场等地的核酸检测能力。日本厚生劳动大臣加藤胜信此前表示,日本政府计划在9月底前于东京和大阪的三大主要机场建立核酸检测中心,以应对国门打开后的大客流。

上述核酸检测中心将落址东京的羽田和成田机场,以及大阪的关西机场。建成后,单个机场的每日检测量将提升至4000例左右。日本厚生劳动省希望将检测分析的时间压缩至几小时内。目前,日本主要机场的核酸检测能力在每日1000例左右,且需要1~2天才能得出检测结果。

此外,日本政府还考虑通过唾液检测等新方法加快入境口岸的检测流程。

或许会有第三波疫情

在日本不断放宽入境限制之际,日本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出现了反弹迹象。据日本广播电视台(NHK)报道,截至当地时间20日20时30分(北京时间19时30分),日本当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178例,累计确诊超过6万例,达60026例;新增死亡病例10例,连续5天达两位数,累计死亡1159例。其中,首都东京、大阪等地依旧是疫情“重灾区”。19日,大阪府单日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人数为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的最多,同时重症患者(65人)也是东京当前的2倍。

19~21日,恰逢日本传染病学会“新冠疫情学术会议”召开之际。原先此次会议定于今年4月举行,但鉴于当时日本政府宣布日本全境进入“紧急状态”,因此会议推迟。为避免会场人员密集,会议通过线下活动和线上直播两种方式同时进行。

在此次会议上,日本传染病学会理事长、日本政府专家小组成员之一的馆田一博(Tateda Kazuhiro)表示,目前日本正处于“第二波”疫情之中,需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保持警惕。他甚至警告日本民众,要谨防疫情在未来几个月再度恶化,可能还会爆发“第三波”、“第四波”疫情。他希望本次学术会议能总结最新的意见和对策,为减少重症患者人数、缓解医疗机构面临的压力做出贡献。

厚生劳动大臣加藤胜信则表示,尽管目前单日确诊的人数已超过“紧急状态”时,但与此前宣布“紧急状态”时,日本医疗体系的情况不同,因此,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评估疫情的发展状况。首相安倍晋三此前也暗示,会极力避免再次进入“紧急状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