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研人员区域流动:北京、上海净流入最高,东北和中西部输出明显

第一财经 2020-08-27 21:10:02 听新闻

作者:金叶子    责编:杨志

从领域分布看,2010~2017年,10万份研究样本中人工智能领域发生流动有9680人次,医药卫生与大健康领域11907人次,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为12627人次,新材料领域15440人次,信息技术领域为10027人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了多极引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对科研创新人才的关注度都大幅提升。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和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近日联合发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与科研人员流动》(下称“报告”)。

在科研人员城际流动方面,报告通过对10万份样本、2010~2017年时段的研究发现,北京、上海是国内科研人员净流入最高的城市;人才净流出量分别为2214人次和1026人次的哈尔滨、武汉,成为国内科研人员主要输出城市。

这些城市是重要枢纽

根据报告,2010~2017年研究时段内,在10万份样本中,发生科研人员跨省级流动36030人次,流动范围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报告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科研人员的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总体呈现一致的趋势。省级区域流动方面,报告显示,北京是我国科研人员流动的最重要枢纽;上海、湖北、山东、广东、四川和吉林等省级区域属于第二梯队。

在地区人员的流动上,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主要净流入区域,湖北、山东和黑龙江为主要净流出区域的格局。

城际流动方面,在10万份研究样本中,北京、上海净流入量分别高达2145人次和1898人次,是国内科研人员净流入最高的城市。深圳、苏州和宁波流入量逾200人次,是吸引科研人员流入的第二阵营。哈尔滨、武汉人才净流出量分别是2214人次和1026人次,是国内科研人员的主要输出城市。

报告课题组研究组组长黄园淅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报告中科研人员的流动趋势主要参考的是论文和专利数据,这也是学术界比较常用的方法。

“研究过程中,很难找到具体的人员流动路径或直接反映流动全貌的数据。但是,通过论文和专利能够观察作者所属机构所在地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人员流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受所选科研人员原始数据样本量及研究时间段等因素限制,研究所体现的流动特征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或科研人员流动的整体特征。”黄园淅分析称。

报告显示,我国科研人员的流动趋势和我国人口流动态势基本一致,呈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是马太效应,即少数城市凭借优质的基础设施与社会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二是区域一体化,以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崛起,区域内的经济、科技和人才交流活跃。

此外,不同学术层级科研人员(以H指数不同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杰出)的流动,也比较明显地反映了创新群体的聚集特征。

以高级科研人员为例,根据报告,2010~2017年,10万份研究样本中,累计有8613人次发生跨省流动,北京、上海、江苏三地高级科研人员出现外溢。2014~2017年,北京、上海、江苏高级科研人员净流出量分别增加663、221、234人次,从净流入地区转为净流出地区。

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人员如何流动

掌握关键领域的人才规模和流动趋势,有利于促进区域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

从领域分布看,2010~2017年,10万份研究样本中人工智能领域发生流动有9680人次,医药卫生与大健康领域11907人次,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为12627人次,新材料领域15440人次,信息技术领域为10027人次。

报告显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人员主要在“北上广”、东北以及部分东部地区流动频繁。其中,北京是我国人工智能科研人员流动的核心区域。而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近年来给东部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人工智能领域科研人员。北京、上海为主要净流入区域,深圳紧随其后排在第三;哈尔滨、武汉是主要的净流出区域;成都、杭州、长沙、兰州净流出的数量过百,处于人工智能科研人员输出的第二梯队。

作为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先机的战略制高点,信息技术领域科研人员上海净流入最多。根据10万份样本研究,2010~2017年,上海为主要净流入区域,为627人次,成为国内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城市,北京位列第二。深圳、天津紧随其后,哈尔滨是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净流出量最大的城市。

“哈尔滨、武汉都是属于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高等教育水平不错。这些关键领域科研人员所发的论文以及拥有的专利比较多。”黄园淅告诉记者,“不过,择业时,这些科研人员可能会去北京、上海的高校、科研机构或者产业界。因此,就出现了东北、中西部地区科研人员向东部地区流动的现象。当然,这与报告使用的数据来源是论文和专利也有关系。” 制图/张逸俊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