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长张学凡在一次大会上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榜样,政府将来的目标是让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
事实上,所谓“新加坡模式”的核心就是政府计划型主导住房供应。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表示,在新加坡模式中,政府主导开发的保障性住房占到整个居民住房80%以上,在维护房地产稳定均衡发展的同时做到了人人有房住。
其实早在2018年,深圳住建局就推出了一项新的住房建设计划,到 2035 年要新增 170 万套住房,其中保障房比例要占到 60%。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 100 万套。而据张学凡最新透露,深圳市有110万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每年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0万套。记者查阅深圳市统计局数据发现,截止2019年底,深圳常住人口为1343.88万人,较2018年底增加41.22万人。从2015年到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年均增长51.5万人。单从数据来看,新增住房量似乎仍难满足年均40万以上人口的流入。动能智库创始人戴欣明向记者表示,深圳想实现类似新加坡的6:4住房模式,可能至少需要30年时间,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要想办法建设更多的商品房及保障性住房。
宋丁也指出,当前深圳超7成人口仍住在城中村,而城中村占深圳住房面积的比例达到54%左右,未来深圳市政府想要提高保障性住房占比,肯定是从现有城中村的改造来着手,逐步转换。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对深圳商品房价格造成剧烈冲击。从现有制度来看,更像是推动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双轨并进,保障房解决居民实际需要,商品房则按照市场化的路子和规律继续前进。
进一步加深同专业金融研究机构合作力度,便利企业境内外上市政策咨询,协调跨境金融机构为企业出海提供金融银团服务,推动已在港交所上市的辖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交所上市。
《若干措施》从推动基础型消费扩容提质增效、推动改善型消费高品质发展、促进新型消费发展壮大、拓展品质型服务消费空间、打造良好服务消费环境以及健全政策支撑保障体系六个方面提出23条具体举措。
具体配建方式为在改造后含商品住房的各类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中,按住房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
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探索开展跨境直升机飞行、公益服务等通用航空业务。
2025年深圳全市共安排重大项目798个,总投资约3.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