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幕,业界探讨变局中开新局

第一财经 2020-09-27 13:47:43 听新闻

作者:宁佳彦    责编:刘佳

中国网络媒体的转型已有方向,但过程必将历经重重挑战。

网络上的新闻哪些还能让你还深信不疑?什么样的媒体值得长期信赖?

不仅仅是读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样也在寻找答案。9月27日,由中央网信办、上海市委网信委、新华通讯社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围绕“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网络媒体的责任与使命”主题在上海开幕。

“失去了质量的新闻作品,不是易碎品又能是什么!”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编辑部总编辑王慧敏掷地有声地提到,网上真正值得“咂摸”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他归纳了三点原因:一是追求“闹点”而忘了“重点”。不少媒体为吸引受众,恣意随“闹点”起舞。二是追求“流量”而忘了“质量”。在传播分众化和媒介细分化的今天,网络媒体追求点击量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成为新闻快餐的“拼接手”和“标题党”。三是追求“速度”而忘了“深度”。

事实证明,优质内容的生命力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孙玉胜在演讲中提到,抗疫过程中,大规模的持续报道使新闻频道创造了频道开播17年来的最高收视纪录。这个数据说明,在各种视频平台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电视新闻依然是强势媒体,尤其是在遇有重大事件的时候,受众会重新回归电视,而深度融合会使电视更强大。“但尽管如此,电视媒体也必须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保持清醒头脑,我们在媒体融合方面还有许多路要走。”

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媒体功能已经不只是提供信息,而是集信息传播、社交网络、政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服务平台”。用服务“黏”住用户,才能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才有机会传播正能量而不是挣流量。

腾讯在变局中发掘技术创新的潜力,把汇集网民注意力的“流量”更多地变成“善流”。今年2月,腾讯微视与央视共同发起“同心战‘疫’”短视频互动活动,播放量突破10亿,点赞量超过两千万,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大的线上加油支持视频集。疫情期间,微信视频号上,雷神山建设者、美团骑手等抗疫一线的视频,通过积极乐观的精神鼓励了网民,用内容为社会注入了向善的力量。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发展,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挑战。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刘思扬提到,“人人都有麦克风”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来源,每台设备都可能成为传播节点,社交网络成为主流传播渠道。而主流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构成了日益庞大而复杂的媒体格局,如何找准生态位置,发挥主导作用,对主流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能否充分理解技术、掌握技术、运用技术,是主流媒体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发展大大拓展了时空概念。新闻报道能否提升穿透力和覆盖面,更精准找到用户、触达用户、影响用户,面临更艰巨的考验。”刘思扬说。

正如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提到的,全球新闻传播领域已经呈现出智能化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技术不仅重塑了新闻生产的整个业务流程,而且改变了传媒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催生出新的媒体业态。

但技术的强大就能帮助媒体在世界舞台上放大音量吗?

“我发现网络时代造就了传播工具的革命性变化,但世界各国的‘软力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很快下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说。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得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成为可能。传统上,广播、收音机和电视被视为是大众传媒,但这些媒介本质上还是精英媒体,所有的内容还是精英人物创造和提供的。说它们是大众传媒,只是说精英的观点通过这些媒介传达给了大众。但网络时代是真正的大众媒体,因为人人都可以参与,都可以提供内容和传播。确切地说,这是一个大众文化加大众传播的时代。

这就意味着媒体要在比以前更嘈杂的环境中讲好中国故事。“新全球化变局中,媒体的国际传播似应更多采用本土视角,进行带有同理心的专业观察,当每一个细小的报道播出,每一个具体的故事累积,当各国民众形成了相对的共识,新型全球化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全国政协常委、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刘长乐分享了他的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中国网络媒体的转型已有方向,但过程必将历经重重挑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