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经济重压下日本入境限制10月起再放宽,赴日旅游还差最后一步

第一财经 2020-10-02 09:53:30

作者:潘寅茹    责编:冯迪凡

留学生、海外游客,已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驱动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趋稳,10月1日起,日本的国门进一步放宽。

根据日本政府最新安排,除持有日本在留卡的人可以入境外,持有商务签证、三个月探亲签证以及留学签证者均可以入境。

不过,为了预防疫情,入境后,上述群体除了在机场进行核酸检测外,仍需要在日本的住所或指定设施隔离,并在14天内随时同指定保健所保持联系。另外,每日的入境人数也将被控制在1000人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非商务类的短期签证仍不能入境。这就意味着,备受关注的旅游签证放开,依旧是日本入境开放的最后一步。根据日本政府此前公布的入境缓和方案,商务人员将获得入境优先权,随后是留学生群体,游客则是最后一批。

日媒认为,疫情趋稳后,提振经济已是后疫情时代日本刻不容缓的重任。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综合数据显示,自9月放宽入境限制以来,日本单日录得的新冠确诊人数平均在300例左右。目前,日本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8.1万例、死亡人数1545人。

留住国际化人才

疫情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已在各方面有所体现。日本内阁府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终值显示,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实际GDP比上季度下滑7.9%,按年率计算为萎缩28.1%,超过此前预估的萎缩27.8%,比金融危机时的萎缩17.8%更严重,这也是自1955年以来的最差表现。

日媒在8~9月上旬实施的面向日本所有地方政府的问卷调查中获悉,日本全境97%的市区町村认为主要受疫情影响,经济形势“下滑了”。

就留学而言,日本在一众国际留学目的地中并不是大热门。经合组织(OECD)报告显示,2019年,日本接收的国际学生数量超过其出国留学生的数量,但整体而言,两类学生的比例都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在日本,国际学生占所有高等教育学生的4%,而在OECD国家中,这一比例为6%。同样,1%的日本学生在国外就读,是OECD国家留学生比例(2%)的一半。

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日本国际学生人数已连续7年保持增长,达31.2万人,较上一年增长4.43%。亚洲学生占日本整体国际学生总人数的93.63%。

2010~2018年,中国新增赴日留学人数从2.28万人/年增长至4.22万人/年,增长率为85.09%。除2013年增长率小幅下降,中国赴日留学人数呈现逐年稳定上升的态势。

据日本媒体报道,近年来在日本的留学生毕业后,留在日本就业的只占总体的30%左右。而日本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十分短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希望留住海外人才。比如,为了给在日外国留学生创造创业的条件,日本政府将在近期设立一项签证新制度,赋予从日本各地的大学毕业后希望留下创业的外国留学生最长可滞留2年的签证。

疫情期间,日本政府决定,拿出2020年度第一次补充预算中的531亿日元,补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陷入困境的学生,其中就覆盖留学生群体。

旅游或成提振经济关键

刚刚过去的夏季,原本是日本旅游的旺季。日本政府观光局9月18日发表的数据显示,8月赴日外国人为8700人,比去年同期减少约99.7%,但比4~7的赴日人数有所增加,比如7月仅3800人。从国别来看,来自中国的有1600人,越南1100人,韩国和美国各700人左右。

此前,在各国政府封城抗疫期间,日本的海外游客数量几近为零。虽然近期各国陆续解禁,日本海外游客的接待数量也较前几个月有所改善,但相较于疫情前,依旧低迷。而免税店倒闭、旅行社破产,都是疫情下日本旅游业现状的写照。

在多年内需低迷的情况下,旅游业已在近年来成为日本地方政府拉动经济的支柱。日本国土交通省的访日游客数据显示,2019年访日外国游客人数比2018年增加2.2%,达3188万人次,连续7年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在消费方面,2019年到访日本的外国游客消费额较上年增加6.5%,达到4.8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995亿元),连续7年刷新历史纪录。人均消费额增加3.5%至15.8万日元。入境游的消费规模已超过了日本的半导体部件出口,成为仅次于汽车产业的第二大经济支柱。

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疫情,日本政府还设定了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实现访日游客4000万人次、消费额8万亿日元的目标。

如今,在疫情趋稳的情况下,日本政府通过“Go To Travel”活动,以提供补贴的方式鼓励民众率先开展国内游。

而对于日本诸多中小旅游业主而言,何时能迎来外国游客,成为了最大的期盼。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