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时期,实现举世瞩目的决定性成就丨见证十三五·决胜小康

第一财经 2020-10-05 11:46:46 听新闻

作者:邵海鹏    责编:杨志

即便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这不会从总体上改变决胜脱贫攻坚的基本面。

2020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

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称,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需“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经过这五年的攻坚奋战,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从5575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县数量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从5.7%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

今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撰文表示:“从目前来看,我们完全有把握到2020年底实现脱贫攻坚的最终目标。即便我们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是这一影响不会从总体上改变决胜脱贫攻坚的基本面。”

在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村民们采摘用作生产糟辣椒的红辣椒(8月12日摄)新华社图

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自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至今,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这不仅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树立了标杆,坚定了全世界消除贫困的信心。这背后是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所提供的有力制度保障。

根据学界研究,对比全世界反贫困实践经验,李小云称,从减贫的领导体制、减贫的过程和减贫的机制等方面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具体来说:一是贫困的减少是一个高度的政治化过程;二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益贫性的增长,且减贫的机制按照经济社会的规律进行转化;三是采用综合性的福利措施以及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长效减贫机制等超常规的减贫政策来超越利益集团以及社会结构本身的制约,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将贫困人口拉出贫困泥潭。

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社会科学处副处长邢成举的研究,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在于中国将脱贫工作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同时还建构了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在扶贫的举国体制下,扶贫干部队伍的配置、扶贫资金的投入都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此外,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形成了市场性政策、发展性政策和保护性政策的结合。产业扶贫主要是市场性政策和发展性政策,教育扶贫主要是发展性政策,生态扶贫是发展性政策和保护性政策的结合,兜底扶贫则是典型的保护性政策。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扶贫政策,其在地方政府层面,形成了统筹,即按照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能,分领域且形成协作的扶贫政策体系,每一种类型的贫困家庭都能够在特定的政策框架内获得资源扶贫、政策引导与帮扶力量的支撑。

除了帮扶方面的政策体系,针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扶贫工作成效和过程的考核等,也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在管理当中,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都要尽力加快资金拨付并防止资金闲置和沉淀,在考核方面,通过交叉考核和第三方考核,扶贫的内外动力被最大限度激发。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针对一些地方脱贫稳定性还不强,今年8月,全国政协召开“‘十四五’时期巩固我国西部地区脱贫成果”重点提案督办协商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西部脱贫摘帽地区仍然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在8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消费扶贫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也提到,“十四五”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

对于二者的有效衔接,莫干山思想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研究组组长陈林认为,“三位一体”的大规模多层次综合性合作组织建设,是推进脱贫攻坚之后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枢纽所在。

“三位一体”开始于2006年的浙江,旨在充分考虑利益格局,包括历史遗留的制度遗产基础上,将“条块分割”的涉农部门靠组织化形成强大合力,去开拓占领市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

陈林称,“三位一体”中的供销合作,是一种普遍的合作功能与形式,要借助“三位一体”改革改造供销社,最终回归合作、回归“三农”。

有着“红色背篓”之称的供销合作社,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在保障城乡物资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954年7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实现更名。作为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也认识到脱贫攻坚之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

今年9月24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定调,“供销合作社要坚持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

据陈林提供的与会材料显示,本次大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到2025年,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广泛开展,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这意味着,“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的供销合作社将在“十四五”时期,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