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今天在湖北武汉举行。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我国正在建设的首个卫星物联网——“行云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将于2023年前后建设完成由百余颗卫星组成的“物联网星座”。目前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
行云工程两颗试验卫星目前已在轨验证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这两颗卫星首次实现了我国低轨卫星星间激光通信,打通了物联网卫星之间空间信息传输的瓶颈制约。
航天科工集团四院行云工程负责人 杜利:激光来传输我们的一些信息,实时性是非常好的,保密性也是非常强的。两个卫星在空中都是每秒7.8、7.9公里第一宇宙速度,在这样高的动态的情况下面,要很小的两束光要把它对准,而且要实现双向通讯技术难度是非常大的。
行云工程的行业试点示范应用也取得一定成效。在高原、海洋、森林等无网络信号覆盖的区域进行了科考数据采集、地质监测、林业监测等示范应用。
航天科工集团四院行云工程负责人 杜利:以前我们国家要做这些科考这些地方,因为没有信号,是拿不到数据的,那么有了数据以后,我们就能够知道这些高海拔的地区,它的温度、湿度、冰川对流的这些一些动态,对我们国家分析大气层的演变,气象的演变是非常有好处的。
按照规划,行云工程建设分三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计划于2021年完成第二阶段建设,届时将实现小规模卫星组网业务运营,初步实现卫星物联网服务。
航天科工集团四院行云工程负责人 杜利:明年的话,我们计划研制和发射12颗卫星,在2023年前后,至少发射80颗卫星,实现全球的覆盖,提供全球化的服务。
报告数据称,截至2035年,星链计划中所用到的运载火箭和卫星将产生大量残骸。届时地球上平均每两年就会有一个人“被残片砸死或砸伤”。
预计到2030年,移动技术将为中国经济贡献2万亿美元,为全球GDP贡献近11万亿美元,推动社会生产力提升、助力构建更智能与可持续的社会。
向境内提供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终端设备接入境内公用电信网和在境内使用无线电频率的,应当依照相关规定取得相应许可和核准。
轻舟是载人航天商业化的一个里程碑,希望未来不只是“快递小哥”。
星闪生态的商业化提速还需要凝聚更多的产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