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尤其是要支持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央行也应用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两条腿走路,GDP实际增速才有可能达到2.5%。”10月24日,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会长余永定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说道。
余永定表示,今年我国的财政收入目标是21万亿元,财政赤字目标是3.67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为3.6%。而实现21万亿元财政收入目标的前提是,我国全年的GDP名义增速达到5.4%,实际增速达到2.5%。
根据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其中第三季度增长4.9%。总体而言,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市场活力动力增强,就业民生较好保障,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不过,在余永定看来,经济表现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如果中国想要实现2.5%的全年增长,那么四季度的增长率就要达到7%,虽然有这一可能,但是可能性并不太高。”他说道,“今年全年可能只能实现2%的增长,GDP平均指数大概是1%,名义经济增速3%左右。”
这就意味着,当前财政政策正面临着压力。一方面,如果继续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那么财政赤字将会进一步上升;另一方面,如果压缩财政开支,那么就有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这个对中国的财政政策的制定者来讲是两难,我们要两害选其轻。”余永定称。
另外,余永定还提到,即便全年经济增速达到比较理想的2.5%,依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即能否比较好地完成全年就业目标。虽然前三季度新增就业898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99.8%。但是,就业岗位的质量仍值得商榷,同时也要关注劳动力的水平,因为只增加就业的量是不够的,还需持续提高生产率。他进一步称,“就业创造应该是与经济增长并进的。”
基于上述考量,余永定表示,中国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增长”,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尤其是要支持基础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用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去支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此一来,通过两条腿走路,中国才有可能实现2.5%的实际增速。
而至于如何加大投资力度和财政政策扩张,余永定此前曾提到,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除了在项目储备和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外,最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由于经济增速下降,地方政府的税收减少,但防疫支出又很高,所以一些地方财政可能出现困难。而中央政府可增加财政支出,即便这样做会进一步加大财政赤字也需要如此。
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策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内需为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聚焦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并加速实施扩内需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去年全国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稳中向好、稳中回升的态势。
今年以来,上海、广东、湖北、湖南、福建等多地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并围绕免陪护病房试点扩面、人员培养、价格管理等方面提出细化要求。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强调政策部署的灵活性和目标引领,同时关注扩内需、民营经济和居民资产负债表问题。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显著优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