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教授及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教授在第三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就脑机接口的应用前景回答了第一财经记者的现场提问。莫泽教授认为,脑机接口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Neuralink等企业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但是要真正解决人类认知层面的问题,仍需很长时间。
爱德华·莫泽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基于具体功能方面,比如改善感官功能、人工视觉等方面,脑机接口已经发挥了作用。
“通过在小鼠的脑部植入电极,我们在某些意义上已经能够读出小鼠的思想,而且有了一些应用。”他说道,“比如我们利用人工视觉,或者耳蜗移植等方式,来恢复人类的感官细胞,让人重新看见和听见,并且在运动方面,可以让瘫痪的病人通过意念控制,让手运动,比如完成拿起茶杯这些简单的动作。”
但是莫泽教授认为,要进入到下一步的认知层面,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需要面临很长时间的发展。“人脑的内皮层负责认知,这个时候要实现人机连接要很久很久。”莫泽教授表示,“人脑有上千亿的神经元,神经元非常小,而且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哪个神经元在起作用。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研究每一个神经元,但是现在还做不到,我们需要有工具来研究它们。”
他还表示,人类在科学方面取得了进步,但科学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他还称赞马斯克的Neuralink等企业所做的工作,帮助人们引向正确的方向。“现在的技术日新月异,很多前沿技术加速落地,但是我们也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讲求实际,看看脑机接口能不能真正读出我们的认知活动。”莫泽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梅·布莱特·莫泽教授向第一财经记者补充了关于大脑“空间导航”方面的进展。她表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很多了,比如针对大脑海马体,我们通过研究细胞的活性,就可以知道小鼠能够运动多远,朝着什么方向运动,另外通过对上百个矢量细胞监测,我们就能预测环境内物体在哪里。”
她认为,“空间导航”是大脑的方向功能,属于相对简单的认知,但是如果涉及到事件记忆,这就更加复杂。“我们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传感器能够把某一个事件的记忆提取出来。”梅·布莱特·莫泽教授表示。
相较于现有主流技术路线,通用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兼具高分辨率、长期稳定性与低侵入创伤等多重优势,可广泛应用于运动重建、语言重建等多种临床场景。
生物经济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超过7%。
专家表示,脑机接口产业的推进,已经从前期各地出台各类政策的“兵团作战模式”,进入国家层面的“集团军作战模式”。
《意见》明确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打造高性能产品、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壮大创新主体、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等五大重点任务,细化17项具体举措。
文件提出,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