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主要城市再度封城,海外疫情再度呈现严峻态势。展望11月,外部的不确定性,短期难消除,全球投资者呈现出强避险情绪,风险资产期情绪偏弱,整体市场养精蓄锐为主。
但中长期看,国内“十四五”公布已发布,细则内容将逐步清晰,围绕“双循环”,外部的扰动较难影响国内积极向好的经济复苏,服务型消费逐步转好的特征,整体A股向好的局面也没改变。同时,金稳委再度开会强调“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凸显“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重要性,中长期对市场充满信心,长牛整固期,权益时代不宜过度悲观。
A股三季报业绩逐步转好,全部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单季度净利润增速均大幅转正。
根据可比口径计算,2020Q3单季度全部A股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同比增速为17.61%,相较于2020Q2的同比增长率-13.13%大幅增长30.74个百分点,是2017Q4以来的最大单季度利润增速。全部非金融A股企业在2020Q3的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0.52%,相较2020Q2的-2.81%同样大幅转正,远高于对应的同期增速(2019Q3为-1.2%),是2018Q3以来的最高单季度净利增速。
非金融非石油石化上市公司单季度净利增速延续增长趋势。如果进一步剔除石油石化板块,2020Q3的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为18.04%,在2020Q2(单季度净利增速为7.89%)的基础上延续增长趋势,远高于对应的同期增速(2019Q3为2.64%)。扣除石油石化后,非金融上市公司单季度归母净利增速有所下降,主要是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别在三季度完成了管网资产交易,导致石油石化板块投资收益大幅上升1082.48%,从而大幅增加了石油石化板块的净利润所致。整体来看,上游原材料、电力设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等我们前期重点推荐的经济复苏和景气方向,业绩也出现积极变化。
行业配置:聚焦金融等低估值和经济复苏主线的配置价值,中长期聚焦科技与消费主线。
1)金融基本面压制因素逐步缓解,市场风格迎来再平衡。目前银行业整体估值为0.7xPB左右,3/5/10年分位数仍在20%以下。随着经济逐步企稳,银行中报业绩靴子落地对于行业基本面压制因素有所解除。同时,三季报金融板块业绩的经营情况比预期乐观。第三、考虑到近期机构投资者避险情绪较高,银行板块安全边际较高,以银行为代表的低估值板块有望迎来资金配置,实现市场风格的再平衡。
2)周期制造,把握补库存,经济复苏主线。沿着经济从“通缩”转向基本面“复苏”,部分行业进入补库存周期,特别是当前处于库存周期底部区域的中游原材料、工业品,如汽车、造纸、机械等中游制造业,化工、建材、有色等中游原材料。PPI改善+补库存的“量”、“价”齐升的格局是对这些品种盈利改善较好的阶段。
3)“双循环”、要素市场化改革、“十四五”规划,科技与消费是中长期主线。即将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叠加今年以来出台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双循环”等政策方向。我们认为未来的经济发展主线和机会可以围绕三点:
1.激发内部消费,特别是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土地要素市场化”、“户籍制度改革”等释放来自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2.数字经济作为新的要素,其与居民消费相互结合,5G融合等相关,以8亿多网民为基础的内循环有望成为中长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3.我们正处在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竞争“卡脖子”领域,如半导体、软件设计、高端设备等方面是另一个确定性方向。④20年前中国加入WTO,开放经常账户,实现制造业大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前,开放资本账户,迎接开放红利,不仅是吸引外资投资资本市场,更具有促进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深远意义,也是“双循环”另一重要含义。
(作者王德伦系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策略研究中心总经理)
在单边主义抬头的国际经贸大环境下,链博会以开放共融的姿态,搭建起了连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友谊之桥。
广交会作为联通全球贸易的战略通道,正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大舞台,吸引全球广大优质参展商和众多专业采购商,携手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与投资环境优化进程。
要真正规范PPP项目健康发展,不仅要通过完善PPP新机制,强化其基于使用者付费和特许经营等原则,核定PPP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更主要是要推进政府采购市场改革与开放。
期待各大平台企业在优化中小商家营商环境方面“卷起来”,共同破解长账期等营商环境顽疾,与中小商家互利共赢。
从2019年的经验看,关税冲击不一定表现为中国整体贸易顺差下降,而是在顺差可能扩大的情况下,通过出口和进口两个渠道影响或反映中国经济运行。我们需早做准备,并变压力为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和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