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
经济维度:全球经济的长期失衡
十几年前,经济学家们已经在讨论全球经济失衡可能给大国关系带来的变化。“经济失衡”简而言之就是,在过去的40年(特别是过去20年)中,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可以总结为“一个地球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以美国为代表,从全球大量的进口,是个消费市场。第二世界是以中东产油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这些国家,出口能源、矿产、粮食。第三世界以中国和越南为代表,是所谓的“世界工厂”,加工制造业非常发达。经济学家们十几年前就讨论全球经济失衡,就是由于按照国际分工的原理,会有大量的产业转移到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相应地美国就会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在过去的40年(特别是过去20年)中,中国经济总量飞速成长,并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进行测算,中国经济总量可能会在2030年会超过美国。同时,全球产业转移也确实带来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一世界国家的内部变化。旧的产业离开后,新的产业没有及时替代,美国五大湖地区形成了很多“铁锈地带”,产业“空心化”造成工人失业率提升,从而加剧了美国社会的撕裂。
未来十年,从政治上看,全球大国之间的冲突与修复会是一个常态。我个人认为未来十年对中国而言非常关键,当然,我们的基本盘还是比较扎实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未来考虑家庭财务安排、个人投资,包括对国内经济状况的思考,都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无论关注的是科技投资还是整个股权投资,亦或者说二级市场、股票市场的投资,如果不考虑国际关系问题,不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就无法做出比较长远的投资安排。
双循环新格局下,科技如何助力企业突围
站上风口的“新基建”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科技突围。这其中涉及到国内很多机制的调整,包括科学研究的体制、激励机制,技术与资本的结合以及产权保护等,对中国自身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任正非最近讲话说,大学要做捅破天的事情,不要考虑太多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我非常同意他的话。没有长期的、扎实的基础研究,是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技术问题的。
科技突围真的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要的问题。科技领域太广泛,在此我主要聚焦“新基建”这一当下科技领域的热点。新基建,或者数字基础设施,从投资市场这个角度讲,我们认为它是一轮看得见摸得到的新机遇。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的新基建,有点类似于美国90年初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基础设施的升维。
美国90年代的信息基础设施对于美国经济效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因此诞生了一批非常厉害的公司。借着新基建的风口,中国未来也会诞生一批很厉害的公司,这也是我们为何非常看好未来至少3到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新基建基本包括七大领域: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充电桩、特高压以及城际高铁和轨道高铁,这七大领域中每一个部分涉及到的产业都非常的庞杂。在上面的图表中,我总结出了新基建十大核心代表企业,这十家企业正好凑成一个词“China Built”。我想试图说明的是,新基建领域正在引领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中国制造也正在从Made向Built转化。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的升级,也是技术路线的升级。
科技创新助力消费升级
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一个国家和一个产业的进步,都有赖于基础理论的提高。从牛顿力学到量子论,基础理论的进步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蒸汽机革命到电气化,再到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60、70年代所说的四大件是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到80、90年代就变为彩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而现在的四大件也许已经变为智能手机、智能电脑、智能驾驶和智能家居。智能驾驶现在已初具规模,它的趋势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从理论、技术到产业、产品,它的发展脉络是一以贯之的。
基础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变迁,技术的变迁又为产业升级或产业变迁赋予了新动能,而产业的变迁最后又以产品或者服务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便是中国正在经历的一个消费升级的过程。
也有人说我们在很多领域已经消费降级了,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消费市场太大了,因此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情况,所以也有人说中国正在进行“消费分级”。从发达经济体经历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的时候,都会经历一次消费升级。
从供给端来看,科技创新确实为消费升级提供了动能。我大概划分了一下,科技对于消费会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
第一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或提高性价比,会大幅度的降低成本,从而刺激消费需求。比如2020年是典型的“汽车大年”,性价比比较好的日本车系销量都比较好。第二是创造新的需求。比如微信这些发展的如火如荼的应用软件也在遇到新的挑战,他们也正在不断迭代自己的技术服务形式用以创造新的需求。
科技赛道上的投资思维
核心资产的投资逻辑
无论是科技还是其它领域的核心资产,都强调价值性、稀缺性、安全性以及流动性这四大特点。这些资产形式可能是不动产,可能是消费类里的股票,也可能是头部的科技公司。从产业赛道上来讲,价值性即成长性好,硬科技有市场空间;稀缺性即存在技术壁垒,有门槛;安全性要求科技含量高有立足之本;科创板则为流动性提供了有效补充。这些共识为我们的投资奠定了基础,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在这个赛道中挑选出优秀的运动员。这既需要专业,也需要运气。科技赛道既涵盖了新经济、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方面,也涉及到企业服务业务,商业航天、通用航空等领域。在选择科技赛道进行投资时,重视研发投入,科技含量高的公司更值得投资。
未来十年,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可能是行业发展的主基调。资本市场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好的机会,从投资逻辑的维度大概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消费升级。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是非常强的,现在暂时受疫情影响被压抑,但我认为消费升级的逻辑还会长期地发挥作用。
二是监管的强化。监管的强化既包括金融监管、科技监管,也包括现在的反垄断。由于互联网的特点,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极化效应”,导致这个行业比较容易出现垄断现象,因此我曾提醒过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说中国在未来三到五年里一定会进行比较严厉的反垄断。
三是技术的升级。新冠疫情过后,进行了技术升级与未进行过技术升级的企业间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技术升级后的企业在这场肺炎疫情中反而是受益者,强化了他们的市场地位。而之前不愿为技术升级投入资金的企业,现在则处境被动。
注册制时代加速极化效应
我们正在逐渐步入注册制时代。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注册制正在让整个股票市场从供销社模式向超市模式转变。但我国当前还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注册制。完全意义上的注册制首先是监审分离的,交易所真正和证监会脱钩。其次是交易层面上的改革,恢复“T+0”,取消涨跌停。再有,需要形成一个对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投行的筛选惩罚机制。
理想状态的注册制应该是一个超市模式,投资者可以买到性价比比较好的产品。同时,伴随着“T+0”速度的加快,股票市场上分化会越来越严重,我预计在注册制之下的股票市场的分化会越来越明显,呈现出当前港股市场中股票交易量与市值集中在头部公司的特点。
找到适合自身的投资方式
今年的股票市场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二是估值推升。在我看来,至少从现在到今年年底,我们正好处在一个估值推升到业绩拉动的转换期,龙头股票的溢价确实越来越明显。研究美国股市这十几年的牛市就会发现,股票市场的提升主要集中在前5家公司。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寻找所谓的“中国股市的前5家公司”。从股票市场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国正在经历着的产业升级,因此我们需要看清下一轮产业升级的方向,选对龙头企业,才能把握好新机遇期的投资机会。
对于我们每个普通投资者而言,先要找到自己合适的投资方式,进而去思考投资策略,形成价值理念,甚至是所信奉的哲学,同时还要把基本工做扎实。如同习武练功一样,每个人都要慢慢从扎马步到强身健体、逐渐理解要学的这门功夫,再到逐渐形成一套思想价值观。在投资市场上,各有各的套路,只有适合自己的,没有标准答案。希望在当下的重要机遇期中,大家可以认清形势,钻研通透,尽可能地规避风险,把握好转型升级期带来的新一轮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