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徐州新一轮扶贫行动聚焦薄弱村:脱贫之后要可持续发展

第一财经 2020-11-22 19:36:47

作者:一知    责编:黄宾

数据显示,4年来,徐州市62.7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69个省定、市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8万元以上。连续四年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10月上旬,距离徐州市中心一个多小时车程的邳州市新河镇袁场村,村民正将收获的有机大米装袋外销。正是靠这一公斤12元的有机大米,去年袁场村集体收入仅稻米收入就达到20万元。

“村里一共种了200多亩有机稻米,一亩地有上千元的利润。”新河镇袁场村党支部书记刘兆良说。

而在2016年,这里还是省定经济薄弱村,90户建档立卡户低收入农户。随着多种类扶贫措施的推进,袁场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17年的3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64万元,2020年村里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对徐州而言,距离2016年发起新一轮的扶贫5年行动计划已过去4年时间。

数据显示,4年来,徐州市62.7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69个省定、市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8万元以上。连续四年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发展特色产业

比数据更能反映扶贫成果的,是村民的实际生活。

在袁场村支部委员会办公室,笔者见到了51岁的村民陈素。由于陈素去年刚从村里搬去了镇上居住,现在已经很少回村里。

“儿子、女儿收入都还不错,我自己也在超市工作,去年我们就在镇上街道买了房子,搬了过去。”陈素告诉记者,家里的6亩地已经租给了村里,每年一亩地都有1000元的分红,加上北京、南京工作的子女,家庭年收入已近20万元。就在去年年初,她主动要求取消了低保。

而在十多年前,陈素还是村里条件最为艰苦的居民之一。2002年,陈素的丈夫患尿毒症去世,家里一下失去了顶梁柱,“当时女儿7岁,儿子才4岁,婆家还有两个弟弟需要照顾,还是挺难的,后来村里给我们家申请了低保,加上亲朋帮忙,总算是熬过来了。”陈素回忆道。

为了脱贫致富,村里也在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

2019年,袁场村整合优势资源,在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以“公司+农户”形式流转土地,首次规模建设236亩有机水稻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刘兆良介绍,由于村里光照充足、水质优良土壤肥沃,且远离工业区域、无污染源,有机大米长势很不错。

而像袁场村这种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案例不止一个。

在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东北角的梨园村,可以看到一排排长势良好的辣椒。由于自然条件优良,这里种植大蒜、辣椒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梨园村农户老李给记者算了笔账,他们家田地按每斤蒜头售价2.8元计,除去成本,今年卖蒜纯收入达8500元,再加上卖辣椒的4800元,每亩年收入13000多元。

“现在的收入还能补贴正在市里读大学的孙女。”老李笑着说道。

该村村支书李广夫介绍,村里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种植大蒜,不过当时规模很小,主要为了自己食用,后来随着大蒜价格不断升高,村里开始召集大家规模种植大蒜。“一开始零散地种,后来扩种到一两亩。而且不只有大蒜,蒜薹的市场价格也不错,到了收获季,一亩大蒜能卖到6000多元,能赶上八亩小麦的收入。”

目前梨园村下辖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共620户,总人口2720人,建档立卡户156户,512人,含低保24户,五保户8户。居住面积1.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400亩,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是大许镇规模种植双辣示范基地,其中大蒜3000余亩,辣椒500余亩,人均收入近万元。

袁场村、梨园村只是徐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缩影。徐州虽然是农业大市,但农业“强”的支撑还不过硬,大部分农产品仍处在初加工阶段,产业链不长、附加值较低,迫切需要持续调优农业结构,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基本盘”。

据徐州市扶贫办介绍,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徐州以发展产业扶贫为引领,注重村发展户增收。比如,在村集体增收上,市、县财政安排1.75亿元,按照每个经济薄弱村投入不少于150万元的标准,大力发展“六型经济”(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产业发展型、服务创收型、股份合作型、联合发展型),发挥产业引领带动作用,做到一村一规划。

数据显示,目前徐州市269个经济薄弱村中,有千亩以上设施农业的村超过50个,有畜禽水产养殖且规模较大的村超过100个,实施光伏产业扶贫的村78个,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村46个,有休闲观光旅游景点且形成一定规模的村28个,发展农村电商且有一定影响的村96个。

新一轮扶贫行动

在2018年徐州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指出,要聚力推进脱贫攻坚,以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补齐乡村振兴突出短板。瞄准低收入人口精准帮扶,大力实施重大扶贫举措,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相结合,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聚焦经济薄弱村集中发力,用好扶贫资金,盘活资产资源,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加大对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帮扶,加快改变经济薄弱地区面貌。

在农民脱贫致富上,徐州面临产业脱贫基础不牢固、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不稳定等问题。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公共服务仅仅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距离提供优质均等服务还有差距。

新的发展阶段,脱贫的标准也有新变化。据介绍,全国脱贫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2015年底,江苏已率先完成该目标,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目前的脱贫工作立足于解决相对贫困,“十三五”期间,江苏省自行划定脱贫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高于国家标准。

2016年,徐州发起新一轮的扶贫行动,启动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全面完成26.28万户、68.22万人(经过每年动态调整后,目前国扶网中是24.05万户、62.78万人)的脱贫致富任务。四年来,徐州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等20多个扶贫文件。市级财政每年投入扶贫专项资金均在8000万元以上,位列苏北五市之首。

“徐州这轮扶贫行动有两项指标,一是低收入人口,家庭人均6000元以上才叫‘脱贫’;二是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要过18万元才算达标。”徐州市扶贫办介绍。

在具体做法上,除了产业扶贫,徐州出台了“一户一策”增收、降低医疗支出、改善住房条件等系列举措。四年来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3.69亿元,用于实施富民增收项目,形成资产17.74亿元,年收益金额达到1.07亿元,收益全部用于经济薄弱村发展和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分红。

另外,在2017年,徐州市启动建设了“阳光扶贫”监管平台,10月率先实现对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的全天候实时跟踪监管。又于2018年启动建设了“阳光村务”监管平台。今年,将原“阳光扶贫”和“阳光村务”2个平台和产权交易、集体三资、村务卡3个模块进行扩围升级,整合为“阳光扶贫+”监管平台。平台监管的部门由10个扩大到21个,监管的资金线由32条扩大到88条,监管的人由62万贫困人口扩大到680万农村人口,监管的村由269个经济薄弱村扩大到全市2442个行政村(涉农社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里出台了《关于做好疫情影响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破解低收入农户工资性收入降低问题。目前,已实现外出转移就业16.66万人,转移率达到95.2%,通过护林员、保洁员、村务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解决本地就业4253人;71个受疫情影响的扶贫项目已于4月底全面复工复产。”徐州市扶贫办介绍。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