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市卫健委通报,11月22日0~24时,上海新增2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近日累计本土病例6例。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上海市民而言,周一(23日)的工作、出行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这主要得益于网格化管理的精准防控政策。
最近国内部分地区出现了散发式的本土疫情,包括青岛、大连、天津、上海等地,有的因为进口冷链食品,有的源自国际航运物流集散地。众所周知,近期疫情在境外呈现加速扩散态势,每日新增数十万,其中11月21日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就达到606954例。虽然我国实行严格的“外防输入”政策,但只要国际经贸活动延续,就难保万无一失。而外贸活动对中国经济的复苏至关重要,未来的方向是不断加大开放,断然没有限制的可能。
此时,针对禁而难绝的本土散发性病例,如何科学防控就成了重中之重。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加快复苏阶段,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进出口转正,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4.3%。因此,疫情防控不影响经济复苏大局,应该是基本前提。
不过,近期部分地区出现了年初疫情开始阶段过度防疫和以邻为壑的现象。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不得对来自低风险地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限制。但一些地区在执行时常常“一刀切”、擅自扩大中高风险地区范围。比如某大城市近期仅有一个村及数个小区等社区为中风险地区,但一些地方却对来自整个辖区乃至全市的人员进行限制,不仅违背精准防疫的精神,也将影响正常经济活动的开展。
事实上,中国经历了最初的疫情冲击,并通过精准防控已将疫情基本扑灭,面对目前各地的散发病例,完全有能力更加从容地处理。政府也有足够的防控能力,基于强大的网格化管理和检测水平,将中高风险地区限制在一个村、一个小区,将影响降至最低。
以上海为例,针对目前的散发病例,不必搞全员检测,可通过科技手段精准追踪病例活动轨迹,快速反应、精确处置,尽快实现动态清零。23日上午上海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详细流行病学调查,确诊相关病例都与机场货运区有关,新增病例不涉及机场客运区,货运区高风险人员将定期核酸检测,且在知情自愿基础上安排高风险作业岗位人员进行新冠肺炎疫苗应急接种。其实,其他地方快速反应的精准防疫政策亦可圈可点。
一言以蔽之,各地不应重蹈疫情初期以邻为壑的过度防疫闹剧,要严格按照中高风险地区来设置出行限制或核酸检验等要求,不能随意扩大化。目前正处于经济复苏阶段,需要通过精准防控将散发式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
A股市场在历经8个月蓄势整理后迎来强劲行情,沪指突破3500点关口,四大国有银行股价创新高。
要聚焦“瞪羚”“独角兽”等类型的高成长企业,支持企业“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变得更强”,加快形成“创新尖峰引领、产业集群联动”的发展格局。
上海与六安渊源深厚、往来密切,两地确立对口合作关系以来,在产业合作、乡村振兴、民生保障、人员往来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航线由空客A350—900宽体客机执飞,每周4班。
扎实稳妥抓好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进一步压实责任、建强护理队伍、完善照护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彰显人民城市品质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