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王颖在22日举办的第二届(2020)中国大宗商品金融服务创新峰会上表示,近年来,期货市场成交量、客户规模等指标大幅度增长,尤其是法人客户的占比快速增长,期货行业以基差贸易、场外衍生品业务为重点,立足风险管理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日益凸显、交易能力逐渐得到认可。
特别是在新业务的模式探索方面,王颖介绍,今年风险管理子公司最大的变化是金融客户在增多,这说明风险管理子公司的交易能力越来越被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认可。
截至9月底,金融类客户持仓占比为83%,相较于去年同期约60%,有了大幅提升。具体看来,金融客户大量持有了商品类标的场外持仓,占整个行业商品场外持仓规模的74%。其中银行的持仓增幅最快,通过使用场外期权做个性化、结构化的产品,也有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场外期权做组合和配置。
谈及金融类客户大幅增长原因,王颖认为主要归因于权益类标的规模大幅增长。截至9月底,权益类的场外持仓规模达到400亿元,相较而言,去年6月底权益类场外持仓的规模是55亿元,这和今年上半年的股市行情有一定的关系关,同时也说明,风险管理子公司完全可以和期货公司在一个起跑线上,为各类的市场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总的来说,今年我国期货市场的整个各项指标上了新台阶,包括市场的成交量,持仓规模还是客户的数量,以及市场的资金总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据王颖介绍。
今年期货市场最大的变化是法人客户的权益占比以及法人客户的成交占比,分别高达60%、50%,这两个指标是意料之外的。
具体看来,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中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8200亿元,较2015年末翻了一番。其中,机构投资者持仓量占比超过一半,资金量占比超过六成。
接下来,针对行业最关心的问题《期货法》,王颖透露,在《期货法》中,关于风险管理子公司的风险定位、融资渠道的问题,将作相应的考虑和安排。此外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风险管理子公司的资本实力,从而提高抗风险能力,使其能够承载更大规模、更重要的创新型的业务。
据介绍,接下来中期协将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更好支持风险管理子公司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