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胶版印刷纸等5个期货期权品种将于9月10日上市

第一财经 2025-08-18 20:33:40 听新闻

作者:黄思瑜    责编:黄向东

资本市场将迎来全球首个文化用纸金融衍生品。

胶版印刷纸期货及燃料油、石油沥青和纸浆期权将于9月10日9时挂牌交易,胶版印刷纸期权挂牌交易时间为9月10日21时。

8月18日,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发布了上述品种合约、业务细则、上市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内容,同时针对为何要推出胶版印刷纸期货及期权、上述品种在合约及相关业务规则上有何重点、交割方式、如何做好风险防范等问题进行了答记者问。

胶版印刷纸期货及期权将上市,标志着资本市场将迎来全球首个文化用纸金融衍生品。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文化用纸生产国和消费国。据统计,2024年我国胶版印刷纸产量948万吨,表观消费量871万吨。

对于推出上市胶版印刷纸期货及期权的原因,上期所表示,主要是基于四点考虑:一是为文化用纸市场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二是完善浆纸产业全周期风险管理体系,国内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企业转型升级、营收增长压力较大,产业避险需求高;三是助力造纸产业绿色发展,通过交割品级选择设置、交割认证品牌准入等合约制度安排,引导生产企业推行环保工艺;四是巩固和提升中国在全球文化用纸行业地位,与纸浆品种协同提升国际定价影响力。

根据胶版印刷纸期货合约及其相关业务规则公开征求的意见,胶版印刷纸期货合约交易单位调整为40吨/手,通过适当提高交易者参与门槛,支持更多具备一定风险管理能力的专业交易者参与。交割单位与交易单位一致,调整为每一标准仓单40吨,与当前印刷厂等下游采购习惯以及现货贸易主流运输方式相匹配。

在交割品级选择设置上,规定了用于交割的双面胶版印刷纸的D65亮度指标应当为80.0%~85.0%,低于GBT24999-2018《纸和纸板D65亮度最高限量》中规定的≤90%。同时,将在交割认证品牌遴选环节,优先考虑具有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公示的“绿色工厂”等资质的生产企业。

胶版印刷纸期权在设计方面,则较大程度上参考了期货合约和上期所其他已上市的期权品种。不同的一点在于,期权的最小变动价位为1元/吨。据了解,期权交易者一般倾向于交易平值以及平值附近的期权合约,而平值期权合约的Delta约为0.5,表示期权价格的变动约为标的期货价格变动的一半,因此,胶版印刷纸期权的最小变动价位设为1元/吨。

在交割方面,胶版印刷纸期货采用交割仓库和厂库相结合的实物交割模式,其中厂库交割制度涵盖了生产商和贸易商两种厂库类型。

国内胶版印刷纸规格多样,出版社或印刷厂等下游企业对纸张定量、宽度、亮度、包装方式等指标要求不同,存在一定的个性化差异。现阶段,胶版印刷纸生产企业大多根据订单安排生产计划,实行送货制,纸及纸板现货贸易的中转仓储量和产品库存相对较低。

“单一的仓库交割方式较难精准满足各类下游需求,同时采用厂库交割,可有效满足提货方的定制化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间接扩大了交割品种范围,确保交割顺畅。”上期所称,“仓库+厂库”的实物交割模式,既能够有效降低企业交割成本、满足企业交割需求,又能够保障市场稳定运行、防范交割风险。

双胶纸按重量可分为低克重、中克重和高克重。中克重60-80g/m2是市场需求最多、最常见的克重范围,具备性能接近、价格相对统一,流通广泛等特点。为此,选择65g/m2、70g/m2、75g/m2、80g/m2的主流双胶纸作为交割标的。

“通过实施交割商品认证品牌制度,详细规定标签、外包装和质量证书等要素,保障交割资源品质、提升交割标准化。”上期所称,上市初期拟在华北、华东以及华南等胶版印刷纸主要消费地、物流集散地设置交割库,优化物流效率,有效防范交割风险。

除了设置胶版印刷纸期货及期权的合约及规则外,上期所还设置了燃料油、石油沥青和纸浆期权等品种的交易保证金、涨跌停板、持仓限额等规则。

上期所表示,燃料油、石油沥青和纸浆期货经过多年培育,已经逐步成为企业套期保值的重要工具,具备市场流动性和合约连续性好、投资者结构成熟等特点,进一步推出期权产品,企业可以同步使用期货、期权工具开展更精细化套保,从而有效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将按照胶版印刷纸期货及期权、燃料油、石油沥青和纸浆期权合约规则,完成挂牌参数、技术系统等工作。同时在这些新品种挂牌上市前,上期所还将开展全市场生产演练等系列工作,确保这些新产品平稳顺利上市交易。”上期所称。

对于下一步,上期所表示,将稳妥做好5个品种上市前后的运行维护工作,加强跟踪监测和预研预判,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同时,将加强市场调研与需求对接,多方协同促进期货及期权功能发挥,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