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大厦,一座矗立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高层地标式摩天大楼。2008年11月29日开工建设,2014年8月3日全面结构封顶,建筑主体119层,顺利到达632米最高点,刷新申城天际线,成为中国第一高楼。绿色、智慧、人文,上海中心大厦以其建筑理念的创新,独步上海之巅。2020年1月6日,上海中心大厦入选上海新十大地标建筑。从烂泥渡路到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是浦东华丽变迁的代言人。
本期对话嘉宾:顾建平,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从2006年开始至今,参与了包括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的前期启动和策划、方案定位及以后的建设和运营。曾获2009、2011、2012年度上海市建设功臣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点、线、面与数字逻辑 构建城市天际
第一财经:早在1993年陆家嘴的整个规划当中,就已经特别提到今后要盖三栋超高层的建筑,但是直到2006年,上海中心的建设才正式提上议程。为什么在那样一个时间点上启动上海中心?
顾建平:当年我们造金茂大厦的时候,坦率地讲,无论在技术、设计还是材料供应方面,可能还不是完全具备这样强的综合能力,通过金茂大厦的建设,我们在设计、建造、施工、材料包括整个项目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让我们做超高层建筑能够更加稳健,更加扎实。有了逐步积累的经验,我们开始造第二栋楼。
第一财经:上海中心在做规划的时候,如何一层层优化筛选,才有了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
顾建平:我们最早的方案有19个,在这19个方案的基础上,第二次变成9个方案,然后4个,2个,最后形成了1个方案。设计方案我们需要非常系统的去思考:第一,建筑的造型是不是美观,第二,建筑的高度大概确定在多少。我们有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因为一般的城市可能就一栋超高层,有点像姚明站在我们这里,他爱怎么高就怎么高。但是我们不行,我们边上已经建成了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个方案的时候,必须充分地考虑三栋超高层建筑的关系。
第一财经:“三兄弟”整体的协调。
顾建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金茂大厦它的顶是一个点,环球金融中心顶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线。上海中心的顶是一个面。点、线、面,实际上是构成我们建筑最基本的三要素。这三栋楼的高度也有一个数字上的逻辑关系。金茂大厦421米,环球金融中心492米,它们大概差70米左右,上海中心632米,比环球金融中心高140米。这三栋楼的高度就出来一个数学关系。所以高度不是随便去定的,依照当时的技术能力,我们完全有可能盖更高的楼。
第一财经:据说当时也提到过要盖880米这样的高度。
顾建平:当时的方案里面,确实有一个设计事务所做过880米的方案,但是大家觉得这三栋高层的高度关系,会改变城市的天际线,我们需要慎重科学的去确定,所以后来确定了632米。
第一财经:上海中心的造型也非常特殊,有点螺旋的感觉,最后是如何选定这样一种造型?
顾建平:这个同样也要考虑和周边几栋楼的关系。金茂大厦的造型是经典的,它的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塔;环球金融中心是简洁现代的,表面非常光滑;那么我们怎么样确定造型呢?后来大家觉得旋转造型是比较合适的,既有自己的个性,又和边上两栋没有很大冲突。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旋转120度在抗台风上有很大的作用,旋转120度,不是设计师在图纸上简单画出来的,是我们在风洞实验室实验做出来的,从80度、90度、100度,一直到180度,每10度我们都做过实验,120度这个选择可以减少24%的风荷载,而且通过这样一个旋转,它的抗风能力强,柱子、梁就可以适当做小一点,在结构上可以省三个亿的资金。
用“造城”的理念“造楼”
第一财经:刚才我们说了外在,现在聊聊内在。我们定整体方案的时候,给上海中心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
顾建平:最早的时候,大概2006年,我们发出第一份设计任务书,当时我们提了两个要求:第一,希望它是一个垂直的城市。第二,就是绿色环保节能。那么随着这个项目设计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在建造和运营管理当中,完全靠人工是难以想象的,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全球化的技术。但是,为什么这个房子盖在上海,盖在中国,它不是盖在美国或者英国呢?所以建筑的文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一财经:您刚才提到一个词非常有意思,我们要把上海中心变成一个垂直的城市,是怎么想出来这样的一个概念呢?
顾建平:上海中心的建筑面积非常大,达到了57.8万平方米,可以容纳35000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在欧洲,可能这不算很小的一个城市了。这个建筑面积是什么概念?老外滩从延安路到外白渡桥,第一排所有建筑的面积加起来,大概和上海中心差一万多平方米。
第一财经:那等于是个竖起来的外滩了。
顾建平:对,所以我们就一直对外介绍说,上海中心是一座竖起来的外滩。正因为这么大一个体量,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有这么一个理念,我们不是在简单地盖一栋房子,造一个建筑物,我们应该从造一个垂直的城市,或者说垂直的社区的角度去设计、建造、经营这个大楼。
上海中心 心中上海
第一财经:用造城的理念去造楼,具体到里面社群的组成、内部的功能时,怎么做总体的考量?
顾建平:一般这样的超高层建筑物,大家都会想到办公、酒店、商业、观光、宴会活动这些功能,那么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文化生活的需求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想,除了上述的那些功能以外,能不能引入更多文化的业态,让市民都能有机会来享受。所以就会出现在我们地下五层,有艺术品保险箱的功能。在我们的地下二层有一个公共大街连接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国金,同时连接2号线和14号线地铁站,这300多米长的公共大街,我们把它设计成一个对市民开放的空间,可以做很多的展览和活动,这样更亲民。37楼有著名的观复博物馆,52楼还有一个网红书店,节假日都要排队两三个小时。另外,126层我们有一个阻尼器的空间,原来就是个设备用房,经过团队五六年的打磨,现在成为外媒眼中“世界上最高的艺术空间”。我们有一个想法:上海中心,心中上海。这实际上是我们的另外一个理念,就是把一部分的商业面积开放出来,让更多的市民能够进入到这个建筑的内部。
第一财经:把一部分高冷的商业面积变成亲民的空间,更接地气。
顾建平:2016年,我们拿到了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协会颁发的最佳高层建筑奖。评委给我们这样一个奖,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们牺牲掉一部分商业面积,把它变成对公众开放的空间,这是一个创新的设想。第二,绿色环保。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和美国的绿色建筑标准,我们都拿到最高等级的认证。而且,我们用了40多项这样的技术,使大楼的能耗比同类建筑至少下降了20%,他们认为这也是一个突破,这么高的建筑物要做到绿色建筑,难度很高。第三,他们认为这是当代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本地文化的有机结合。美国有一本杂志叫《建筑实录》,他们在创刊125周年的时候,在全球挑选了125栋有重大影响的建筑物,事先没通知我们,杂志出版后,美国的同行看到后告诉我们说,上海中心上这个杂志了,我们才知道。正因为这个建筑,它的创新不光是功能上的,在技术上、建设理念上、对未来社会的责任上都做了很多的创新突破,所以得到国际上高度的认可。
第一财经:上海中心是在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之后的第三栋超高层,在技术上更成熟,但是留给我们创新的空间也很小了,找到突破点非常不容易。
顾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突破、创新、探索,但创新真的很难。我就举一个例子,外幕墙旋转这个创新的设计,带来很大的挑战,因为要旋转120度,每层大概转一度不到一点,每一层收一点,然后转一点。这个大楼下面大,上面小,于是问题来了,外幕墙14万平方米,一共20357块,就等于没有一块是一样的。而且这个大楼在台风的作用下,肯定会微微有点动的,如果幕墙做得严丝合缝的话,动的时候受压可能要挤坏掉,受拉的时候可能要漏水。
第一财经:这个怎么办呢?通过什么样创新的思路去破题的?
顾平:所以我们整个的外幕墙,不是从下面一层层施工上去的,我们是挂在上面的,有点像家里的窗帘一样,窗帘挂在那是可以微微动的,如果窗帘是做在窗台上的,就动不了。就这个原理,很简单,但外幕墙做起来,简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个幕墙。它自己不会动,是里面一种滑移装置在动,这个装置是国外设计的,必须进口,我们当初预算是2700万,结果国外的报价是两亿五千万!那我们也不能就这么被摁着脖子干,大家就组织国内的团队包括高校、设计院、生产厂、研究所,大家一起研究。最后,我们研究出来一个我们自己的东西,就解决了这些问题。我讲这个故事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去做这种创新,如果就是造得高一点就可以了,那也许上海中心就没那么引人注目,它只是一个高一点的楼。现在大家关注的上海中心,不仅仅是比别人高,技术上的突破,功能、理念上的创新,文化、人文的内涵,让大家对这个楼产生了很多的兴趣。
第一财经:甚至说是尊敬。
顾建平:为了达到对这个大楼的尊敬,我们还干了一件事情,在我们基地的边上有一堵60米长的墙,这堵墙的名字叫荣誉墙。上面已经刻了4300多人的名字,都是参与这个项目的建设者的名字,哪怕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名字都会在这个墙上出现。因为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建筑,是靠这里面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对这个大楼的贡献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忘记他,希望能够对这些建设者们一个永久的肯定。
第一财经:我想起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最开始上海中心的高度让大家关注到它,其次是它里面的人文社区型的设计让人们喜欢待在里面,而当深入了解它的时候,背后的创新的精神让人们深深地爱上它,所以才可以成为代表上海的一张国际化的名片。
建筑的生命,因为文化与灵魂的注入而得到永久的延续。“上海中心,心中上海”。上海中心不仅是一栋建筑,它代表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展现了上海城市的综合实力,给世人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示,也成为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航标。
100年中国看上海,30年发展看浦东。30年,浦东交出的“学霸”成绩单,不只是高度和速度,也包括文化精神的深度和宽度,科技的浓度与密度,改革的力度和广度,城市的温度与风度,建设者们克服了巨大的难度,才能够达到今日的程度。或许,在未来,我们能发现更多不一样的诠释的角度。
撰稿 武斌
编导 谢林孜
制作人 王磊
30场对话畅叙30年家国情怀,看中国上海·浦东,如何再造一个新未来!
2020年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而立之年。这30年的历史性巨变,始于浦东这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热土地。从江畔烂泥渡路到国际金融城,从阡陌农田到一流张江科学城,平地里长出陆家嘴的“上海高度”,芦苇滩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网通办织出服务企业的“上海温度”。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在新的历史结点上,三十而立的浦东又将如何勇担使命再出发?
我们从30位财经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机构身上去寻找答案,记录“浦东现象”、总结“浦东经验”,”感受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浦东精神”内核。
第一财经、东方财经•浦东频道联合推出特别节目——《乘风破浪——浦东30年,财经30人》大型人物访谈。30场对话畅叙30年家国情怀,看中国上海·浦东,如何再造一个新未来!
本月初,主张强硬移民政策的改革党在英格兰地方选举中大获全胜,反映出民意转向。
预计2027年前后将建立全固态电池试制线并推出搭载的原型车,2030年前后将可能实现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并装车使用。
吴伟平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为区域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本次主市集打造“看得到景,望得到水,喝得到咖啡,守得住记忆,能触摸未来”的模式,在2.3公里的滨水岸线、2.4万平方米的滨江空间,安排超350个展位。
中移动杨杰:预计2030年AI任务在全网流量占比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