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令科技公司在资本市场脱颖而出,但不是所有公司都获得投资人青睐。有数据显示,创投业的投资分化更加明显。而在疫情过后,什么类型的科技股更有机会获得长期表现?此外全球监管层对科技巨头垄断的疑虑加深,将对科技业产生何种影响?《大行其道》对话香港资深科技业投资人、慧科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邱达根。
核心观点:
1、科技业赢家通吃的局面可能有改变,未来十年将看到更多上游和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
2、全球对科技巨头的监管加强,各国应就数字规则达成一致。
3、疫情后投资市场焦点仍是科技,投资者应重点关注能带来长期结构性变化的科技公司。
第一财经:我们看到今年科技产业是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主要是疫情对于科技业带来比较大的改变。我们知道在资本市场的一大关注焦点就是科技股的投资,但是在风投市场好像是有不一样的趋势。根据企业数据库公司crunchbase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风险投资总额是1290亿美元,这是比2018年的峰值时期有所下滑,也跟去年上半年相比下跌了7%。您怎么看股市与风投市场在科技业公司方面投资的变化?
邱达根:其实在风投市场我们看今年的一些数据,如果你看CB Insights最近的一些数据,总体的投资数目在美国没有多大的改变,其实跟去年还是差不多,但是比较大的是投资的阶段的改变,他们对后段的一些科技风投项目,其实那个数字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前期的项目就下调了很多。
其实我们看香港的情况基本上也是一样,我们说后端的比较成熟的一些创业公司,他们在募资方面可能难度没那么大,但是早期的项目它们面对的困难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情况是比较大的分化,就是大的更大,小的募资就更困难。
第一财经:现在在科技产业投资方面是不是也存在这种赢家通吃的局面?
邱达根:赢家通吃我感觉是前面一段必然的一个趋势,特别是我们前面发展的比较大的,一般都是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的产业,因为那些主要是你有最多的用户量,你就是赢家。那个情况下,创新的方向可能只有两三个赢家能走出来,就变成了赢家通吃的一个方向。
现在我们后段的发展下去,我们在科技领域的方向,我们希望看见的更多是上游的或者说一些基础研究的创新,这方面的创新,可能往后的十年跟从前的区别就是不一定是赢家通吃的一个局面,比如说香港,我看见很多是金融科技、生物科技等等领域的那些发展的一些企业,他们可能是针对某个产业里面一些痛点去提供一些方案的,可能它们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我要做的所有市场我才能赢。
我可能为几个企业,这个行业里面几个大头企业提供服务,我就能有不错的一些盈利效果。
更多的模式,可能从针对B2C的转去更多的B2B的一些行业发展,这种的创新,我们预见未来10年可能在整个创新环境里面,跟过去10年会有更大的基础上的改变。
第一财经:另外一个趋势就是说全球的监管层好像对于这种大型的科技巨头监管也加深了,比如说欧美对于Google,Facebook这种公司,它们的垄断的疑虑是更加的多,那么您怎么看未来这种全球监管层对于科技公司的限制?
邱达根:我就想带出一点就是说,拜登赢出了以后,法国的马克龙给他打电话,跟他说,美国跟法国将来要谈的是一个叫digital rulebook(数字规则),其实这个数字规则也是世界后面大家要去发展的一个很大的方向。
因为目前几个事情你刚才提到的,不管是Facebook遇到的情况,其实大家都是一个数据应用方面的担心,或者说国际上怎么对这些数据应用数据交流方面的,在法律上,在国际标准上的一些厘定,其实目前是没有的,因为过去发展得太快的科技,在数据上大家感觉到数据量是对不管对个人私隐,或者说是对国家的安全来说,是一个问题。
在这个世界大局未来这段时间,数字规则肯定是国家里面大家都要去讨论的一个大家有妥协的或者说有共识的一个方向。如果没有对数字规则的大家的讨论,或者说一个共识的达成的话,变成现在所谓逆全球化的情况了,大家为了很多国家安全的问题,很多应该有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所以后面我感觉特别是中国跟美国,我们作为世界的领袖或者说最大的产值国,数字规则的讨论,肯定是对未来全球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探讨点。
第一财经:未来科技业您觉得是否再难以有巨头呢?
邱达根:在不同的创新里面还是会走出来,这些像Facebook,像滴滴,像阿里等等的公司还是会有,但是我感觉频率不会像从前那么多。因为你在2C,或者说在网上的经济产业里面能够考虑到的方案,其实很多都已经发生了,后面的频率不会有过去10年那么快,因为互联网的红利很多都给发过了。
而且这个里面刚才提到了,就是说数字规则,如果没有一个更好地发展在世界上没有一些大家能够共同妥协的一个情况发生的话,可能在一些牵扯到上游科技基础研发,或者说数据大数据的企业的发展里面,可能会有个区域化的发展。
就是说我只是做中国生意,我不做美国生意,我只做欧盟生意,我也不做其他的生意。
因为大家对这个数据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的发展可能在全球发展会有一些局限,那变成很多这些企业就只能做某些领域的一些生意,这个也是一个可能发生的情况。
第一财经:您觉得下一个我们科技业投资,从风投来说,可以关注的风口是哪一个呢?
邱达根:如果作为我们现在目前在的地方,在香港我们主要看好两块,一块是金融科技,一块还是医疗类大健康的产业,因为那两方面在这个地方来说,在香港来说,我们因为是有很大的一个空间的,最近十四五,国家也提出了第一深圳跟香港更多地合作,国家提出了这方面的想法。
另外就是金融科技怎么更好用好与国际标准的结合,跟那些包括巴塞尔等等的一些条例要更好地接近,把金融科技更好地去发展,这个是国家的一个策略,这个里面香港我们认为是有很大的空间的。因为金融科技来说,我们有很多专业的团队在香港,你要结合一些国际的惯例,国际的标准,我们有很好从银行出来的人,这几年我们看见政府的数据,我们有400多家金融科技的公司在香港,其实短短几年里面发展是非常不错的,也是发展非常快。
另外一个我们刚才提到的大健康产业,其实很重要就是说不管是检测也好,医疗器械也好,医药也好,更多地是一个信誉的考核,就是说对这个产品的信誉,这个里面其实也有不小的这方面的团队在香港过去做的比较不错的。
而且他们不管是结合内地CFDA,或者说是美国FDA或者说是欧盟的标准,医疗器械等等的条例,怎么去配备等等,他们都有不错的经验,所以这两块如果以香港来说,有不错的团队可以去做这方面的发展。
第一财经:那么对于资本市场也就是我们股市来说,您觉得现在投资的趋势会是什么?
邱达根:在疫情以后刚才我们也提出过,我认为更大的关注的点还是会回到科技里面,因为大家通过疫情,也了解到科技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的理解是更多的资金,如果他们愿意去投资的话,科技应该是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
第一财经:今年我们看科技股当中,市场可能比较关注的有在线消费、在线医疗,还有在线教育这些题材。 那么您刚刚特别提到疫情后,我们经济复苏的时间还是应该继续关注科技股,那么当中您有没有比较看好哪类的科技股是投资者可以来关注的?
邱达根:我看刚才提到的那些在线的不同的方案,其实这里面你也要分个高低,我就感觉到了疫情以后,大家要看看,很多人现在就是说疫情以后,是不是整个生态我们说的新模式,都是以网上为主,我感觉不一定。因为过去我们可以说,这一年多是一个压力测试,到底有哪一些行业,有哪一些商业模式是可以被网上是完全取替的,有哪些是不可以的,所以我感觉应该这个里面大家市场也会有个反思,譬如说教育,到底是不是100%可以通过网上去教育的,我感觉还没到那个时候,很多还是回去实体的教育的模式。但是有些行业可能是大家通过这个测试以后是完全可以被取替的。譬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一些面试类,是不是到底需要是实体的面试,还是网上可以取替了。你说医疗可能有一部分,比如说一些网上诊断,是一个试点,但是到疫情过后,可能很多还是要回去实体的,那大家要选择,到底有哪一些在线服务是可以通过疫情以后,长期地取代旧有的实体的产业,有哪一些是可能还要一段时间再去发展的。
中信证券:5月A股将继续呈现风偏回暖、主题轮动的特征;中信建投:操作上以震荡区间低买高卖波段策略为主;申万宏源:消费和科技都是景气方向。
在各家券商的“金股”名单中,获机构推荐次数最多的是海大集团、东鹏饮料,均获得4家券商的推荐。
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马斯克的社交媒体平台X可能成为欧盟监管机构下一个罚款对象?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传英伟达有意收购Lepton AI,贾扬清回应“无法评论”。
数字鸿沟不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代价,而是全球治理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