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7日举办的2020中国石化产业ESG高峰论坛上,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CEO黄音国表示,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化工生产国,化工产值规模约占全球的36%,但中国化工行业仍面临资源竞争力、产能过剩等挑战。
黄音国在论坛上表示,尽管按区域划分世界化工产值规模,中国稳居世界第一,但与全球其他区域不同的是,今天中国化工生产上游仍然是以化石能源为主,此外,中国虽然富煤,但是在全球油低价的情况下,煤的转化率缺乏竞争力。
另一大挑战则来自于上游资源。黄音国表示,现在大化工(项目)太多了,2025年左右会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就会导致环保等问题,这需要化工产业不断鼓励绿色发展路径,把ESG(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公司治理)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黄音国提醒,化工产业链的进出口平衡值得注意。以化工行业的塑料产业链为例,塑料产业链大概有50%的塑料制品都在做出口,在逆全球化周期中,如果这部分塑料的出口出现了限制,意味着有50%的塑料产品在中国是无法消耗的。
“据预测,2030年左右中国单一国家化工产值会达到全球化工产值的50%,在相对高能耗的条件下如何做到碳中和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黄音国表示,将可持续发展转化为竞争力,在未来五年内可能是化工产业竞争的重要支撑。
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任揭玉斌介绍,“在2016年开始的化工园区清理整顿过程中,有些省份的化工园区从几百家清理到十几家,被认定保留下来的园区里,企业个数也呈断崖式下滑,而在清理过程中,评分占比最重的就是企业目前的环境和安全状态以及未来环境和安全的保障能力。”因此,ESG的水平及披露将成为企业在优胜劣汰过程中的核心因素,石化行业推行ESG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看来,安全制造、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是今后工业领域的三大主旋律,但绿色发展当前仍然是石化行业尤其是精细化工领域的一大短板。
基于此,常纪文认为,要走好具有中国特点的绿色转型之路,石化行业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临近的RECP国家的产业分工和合作,扩大吸引绿色投资,防止工业产品出口出现风险进而影响国内绿色生产转型的进程。“十四五”时期,石化行业要以城市群、大江大河流域和区域为单位,提出优化措施,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防止低水平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
涪陵是全国最大最集中榨菜产区,其产量约占全国的近四成。
ESG评价标准与产业升级的结合,既是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也是行业自发性变革的体现。
多位专家建议,推进旅游业绿色发展,应全方位布局,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定位,统筹规划编制、空间布局和重大项目投资,推动文旅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实践证明,只要发展理念正确,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在大幅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通知》称,有关省级化工园区认定管理机构要组织竞争力三级、智慧化初始级化工园区诊断剖析短板弱项问题,于2025年底前制定专业化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