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南向资金净流入创历史新高:机构将“抱团”哪些港股?

第一财经 2021-01-12 19:37:48

作者:周艾琳    责编:钟强

“抱团”并非贬义词。

2021年,投资者对低估值港股的关注度丝毫不亚于A股,众多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机构等提前配置港股。1月11日,南向资金当日实际净买入达194.86亿港元,创港股通开通以来最高,12日又新增106.64亿元。2020年南向资金全年总计达近7000亿元,整整是北向资金的3倍。目前,恒生AH股溢价指数高达138.35,远高于2020年1月水平。

究竟哪些港股将在2021年获得抢筹?多位中、外资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A股“抱团”现象突出,“抱团”并非贬义词,而是体现了改革加速、机构化程度提升、优质资产被给予溢价,事实上南向资金在港股市场的布局上也早已有这一现象。

“尽管A股回报在过去两年全球居首,但港股的配置价值不可忽视,尤其是随着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加之很多优秀的新经济头部公司都已经或有意在港股上市,这让港股的生态更丰富,一些A股不具备的稀缺子板块(物业、教育、18A的医药公司等),给主动型基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交银国际龙腾核心增长基金投资经理李俊慧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强劲的南向资金将收窄AH溢价

强劲的南向资金有望成为收窄AH溢价的推动力,近期机构增持力度不减。据记者了解,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权益敞口中,港股约占到50%;随着保险资管机构等投资权限的放宽,相比起美股,港股也是首选。

以保险为例,其向来偏好地产、金融,而金融板块AH重合度较高,尤其是银行子板块,估值方面A股存在一定溢价,这也吸引公司高管在港股增持股票或增发;就理财子而言,信银理财多资产投资条线总经理宋飞此前对记者表示,部分在港股上市的传统行业龙头估值显著偏低,典型例证是AH同步上市公司的估值差已进入到历史最高区间,这部分公司存在较大的修复空间。

不过,估值低了还能更低,持续多年的跑输也让人怀疑——港股的低估值是否只是一个陷阱?对此,李俊慧认为,港股过去十年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4年底港股通开通前,港股整体受外围市场(如美股)的影响更多;第二阶段是港股通开通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以及南向资金参与港股的占比提升,恒生指数走势开始逐步和沪深300趋同。“2017年港股随着全球经济扩张而高歌猛进,但好景不长,很多因素持续扰动港股的表现,例如2018年的贸易战、2019年香港受社会事件影响以及2020年全球疫情影响,近两年表现大幅落后A股。”

但2021年情况将变得不同。“由于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叠加弱美元预期,中国资产对海外资金的配置吸引力有望提升,未来会有更多资金向权益市场转移,此时低估值对港股而言是一个优势而非陷阱,因为港股是一个顺经济周期的市场,随着2021年中国经济恢复,预期恒指盈利增速也会不错,整体趋势确定性较高,AH溢价有望收窄。”李俊慧称。

从近7天的交易数据来看,南向资金加仓中国移动逾200亿港元,仅上周五加仓就超100亿港元,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超10亿,进入前十榜单。腾讯控股获得内资买入173亿,中芯国际超80亿,中海洋超50亿,美团超30亿。

李俊慧认为应在行业轮动中把握三条主线:消费复苏、科技兴邦和困境反转。在消费复苏逻辑下,可关注医药、餐饮、教育等领域;在科技兴邦逻辑下,看好计算机硬件、传媒的持续机遇,同时人工智能等相关的主题性机会也值得期待;三是在全球经济复苏逻辑下,中游繁荣和制造业困境反转有望成为2021年的投资重点,上半年有色、化工等均存在价值重估的机会,消费电子、汽车、新能源等板块都值得关注。此外,2021年港股市场有不少潜在优质的新股标的,也值得投资人下注筹码。

反垄断无碍核心龙头长期动能

2020年是港股科技巨头大放异彩的一年,以互联网龙头为代表的中国新经济公司主要集中在港股上市,某种程度上更能代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成果,类似标的在A股仍稀缺,这也是境内机构持续增配港股的原因。

在恒生科技指数31只标的中,2020年全年涨幅的中位数是50%,平均数为79%,涨幅居前的股票为:美团、小米集团、阿里健康、金蝶国际、比亚迪电子、金山软件、 华虹半导体、微盟集团、心动公司。

但是,反垄断的扰动也导致部分龙头承压。不过在机构看来,短期之内市场情绪面会受到影响,但从长线来看,只要基本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投资逻辑仍存。“中短期可能出现杀估值的现象,但中长期相信仍是强者恒强,例如腾讯的社交流量是绝对地位,阿里的竞争力在于商业数字化的云,这些不会受到情绪影响。反而是一些资金和人力密集型的平台企业更脆弱、易被取代。但如果出现极端情况,例如分拆,就需要重估。”李俊慧告诉记者。

除了老牌科技巨头,2020年密集的新经济IPO也为港股注入活力。继续2018、2019年美团、小米一批以新经济为代表加快港股上市的局面,例如京东集团、京东健康、网易、百胜中国、万国数据、华润万象生活、泰格医药、新东方、农夫山泉、泡泡玛特等,合计有124家公司共融资3603亿港币,其中包括在美中概股“二次上市”的公司,2021年更多公司被纳入南向通的预期也或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日前对记者表示,2021年“二次上市”的趋势不减,港股流动性充裕,足以接纳这些公司,转换成本并不会对投资者构成太大困扰。

疫苗、创新药概念蓄势待发

与A股市场相比,港股中的稀缺标的还有18A医药公司,这也是机构2021年抢筹的热门方向。

2018年港交所18A新政允许未盈利生物药企上市。康希诺生物(疫苗)、百济神州(生物肿瘤药)、启明医疗(TAVR器械)、亚盛药业(小分子肿瘤药)等近20家热门生物科技企业通过18A新政上市。

南向资金的流入预期依然驱动了18A医药公司行情。2020年12月28日,亚盛医药-B(06855.HK)、康宁杰瑞制药-B(09966.HK)、沛嘉医疗-B(09996.HK)分别上涨15%、12%和6%,B类医药股领涨港股市场,这也是因为在12月25日,包括上述公司在内的6家B类医药股被纳入港股通名单。当时,在科创板、港股同时上市的康希诺生物因“落榜”而股价下挫。

不过,李俊慧对记者表示:“就生物科技类企业而言,科创板和港股用的是两套不同的规则,相关企业被纳入名单只是时间问题。”

2021年,除了创新药,2020年一度被爆炒而后跌落的疫苗股将再成为市场亮点,变异的扰动基本被市场消化。美国阿尔杰(Fred Alger)资管执行副总裁张韵此前对记者表示,即使出现变异,疫苗仍将有较好的保护效力。现在的新冠病毒可能有多个亚型,但只有一个血清型,换言之,人体的免疫系统觉得它们都是一样的,之后即使产生了不同的血清型,还是会有交叉保护,而且疫苗公司也有能力针对变异来较快调节产品。

“相关公司在今年一季度的催化剂将会非常丰富,包括新冠疫苗海外数据揭盲,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CV2/MCV4的正式获批,新冠疫苗的海外订单等。”李俊慧称,未来有望持续跑赢的医药公司仍是自身具有创新研发能力、有丰富的在研产品线和强大销售团队的公司,这类公司将受到更多南向资金的追捧。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