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技创新: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第一财经 2021-02-02 20:16:40 听新闻

作者:傅晓    责编:任绍敏

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因为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形成真正适应消费升级的高质量供给体系,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两个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三角区域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做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这实质上就是要求长三角区域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逢山开路,遇水造桥,勇敢扫除一切障碍,引领中国参与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笔者以为,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因为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形成真正适应消费升级的高质量供给体系,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两个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

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国际发展环境相对稳定,长三角地区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面向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工业,一方面向国际市场提供了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另一方面迅速增加区域居民的收入,提升了区域的消费水平。在这个阶段科技和产业的结合并不紧密,因为很多技术来自于国外,很多企业贴牌生产,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创造能力不足。

2008年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极大变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超级大国开始破坏长期形成的自由贸易规则,利用贸易战等各种手段,对外进行政治高压、经济制裁、军事胁迫、技术封锁,国际正常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同时迷信货币政策是万能的,采用量化宽松的手段造成了全球流动性泛滥,致使世界经济长期处于危机和动荡中。

此次危机爆发以来的历史表明,仅仅在货币政策上兜圈子,想走出危机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重大科技创新的推动和战略性引领产业的形成,这为我们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用市场换技术在新阶段不现实,西方国家联合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即使不进行技术封锁,引进技术也仅仅是对外部创新的模仿,而真正的技术创新应该是内生性的、本土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才能摆脱西方的制裁。

这就是说新阶段我们必须立足于科技的自立自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科技和产业的紧密结合,让科技创新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强大引擎;通过科技和产业的结合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优势明显,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排名前十位的高等院校有5所,科技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关键是要把握新阶段国家赋予长三角的战略使命,整合集聚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科技供给侧改革,努力攻克卡脖子技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升级乃至高端产业引领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一方面,长三角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要围绕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领域进行科技创新,特别是国家要求的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引领性的产业进行科技攻关;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要对标科技前沿,在增强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和大学、科研机构紧密结合,争取形成联合攻关的合力。

要推动科技创新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持久动力,必须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基础研究水平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科技竞争力,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美国一个智库在《科学无止境》中写道“一个依赖他国获得最新基础科学知识的国家,其工业进步会趋于缓慢,而且无论制造能力如何,这个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都会很弱”。一个发展中的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大国,应该有和经济地位相适应的基础研究体系;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科技力量最雄厚的地区之一,长三角也应该在基础研究领域率先突破,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要想在基础研究领域有突破,研究型大学就应该把产生新思想、生产新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主要任务。这就是说研究型大学要回归本源,不忘初心,真正成为创新的策源地。

要让科技创新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必须改变经济对房地产开发的过度依赖。虽然要求国有企业退出房地产业不一定产生创新,但是房地产泡沫越滚越大会造成金融资源的畸形配置,极大削弱金融资源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能力;会吸引部分企业家偏离发展实业的轨道,导致年轻一代放弃对科学技术的学习,极大削弱企业和年轻一代的创新能力;会让整个社会形成急功近利、盲目追逐财富的文化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创新生态的形成。

(作者单位:长三角合作办公室)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