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牛年八评之五|中国人口大迁徙趋势下,应加快都市圈建设

第一财经 2021-02-16 12:05:44 听新闻

作者:林小昭    责编:计亚

顺应这种人口大迁徙的趋势,加快都市圈建设步伐,成为当前以及未来我国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

今年,各地都在提倡“就地过年”,留在大城市过年的人大幅增加。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在2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过初步摸排,今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就地过年人数比往年增加了4800多万。

对一般制造业的工人来说,大多数人的孩子、老人都在老家,因此,他们还是需要返乡过年。所以,未来要缓解春运的“候鸟式”迁徙,还应该从根本下手。其中,一方面是要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让进城务工人员可以就近就业,缩短迁徙的距离。

但并不是所有产业都可以向中西部转移的,受制于产业链、产业配套等原因,有些产业还是要留在沿海地区。这些企业可以留在大城市的郊区,或者沿海的中小城市。因此需要加快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补短板,推动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减少跨区域的迁徙。

另一方面,随着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我国的城镇化将逐渐进入到下半场,进入到二次城镇化阶段。相比一次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由乡到城的流动,二次城镇化是城市之间的流动,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大都市集聚。

近年来,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态势加快,东南沿海的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人口增量持续名列前茅。随着长三角、珠三角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人口、资金进一步向这些区域的大城市集聚。

根据住建部此前不久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目前有30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300万人,其中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有6个;位于500万到1000万的特大城市增至10个。可见,整体上,大城市的发展日益突出。

有研究显示,近年来常住人口占比仅32%的千万级大都市圈对全国人口增量的贡献率持续超过50%。未来我国人口将持续向一二线大城市大都市圈及部分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人口流入地区也是中国过去、当前及未来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顺应这种人口大迁徙的趋势,加快都市圈建设步伐,成为当前以及未来我国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中心城市、中心城区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周边地区有劳动力和制造业,两者结合带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加快都市圈建设,不仅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城市优化空间结构的内在需求。随着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要避免随之而来的大城市病问题,就必须限制城市单体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在空间结构上,就必须优化布局,通过发展郊区新城、卫星城,通过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协作,实现产业、人口的优化合理布局。

国家发改委2019年2月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一些城市已经走在前列。今年2月8日,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原则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要求以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也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都市圈规划。

加快都市圈发展,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基础。交通一发达,相互之间的交流就越多,空间的距离就会被时间所消解。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在充分利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财力有支撑、客流有基础、发展有需求的地区规划建设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强化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便捷通勤,其他条件适宜地区有序推进。

(作者系第一财经记者)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