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经济学不教人发财,那它教人什么?

2021-02-19 15:34:48

作者:施展    责编:张健

你可能会问,仅仅学会观察经济现象却赚不到钱,这又有什么用啊?本质上来说,各种学科都只是教你懂得,经济学也毫不例外;至于具体是否能做到,那个不是能教授的,也不是能学来的,而是必须在现实中不断地摔打磨炼才有机会悟出来的。好,话题再回到经济学上,经济学是教你如何观察、理解经济现象的,那么经济现象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所有的经济现象在本质上,都是选择的过程。问题就来了,对不同效用的东西进行选择,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是自古就有的,连动物当中也都有,那为什么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到了18世纪才出现呢?

为经济学大概是现在最为人所广泛关注的学科之一,但大概也是最为人所广泛误解的学科之一。很多人都觉得,学了经济学专业就能懂得该怎么赚钱,这差不多是把经济学给当作成功学了。

然而你去统计一下真实数据会发现,那些真正赚到钱的人,大部分并不是经济学专业的,有些甚至没有受过很好教育;而真正以经济学为业的经济学家当中,没有赚到钱、甚至赔了很多钱的反而是大有人在。

经济学不能教人赚钱,那它是干嘛的呢?答案是,它教你如何观察、理解经济现象。

不过,你可能会问,仅仅学会观察经济现象却赚不到钱,这又有什么用啊?你应该听过这么一句话,“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背后的道理其实和经济学没法教你赚钱是一样的。

“懂得”和“做到”其实是两回事。本质上来说,各种学科都只是教你“懂得”,经济学也毫不例外;至于具体是否能“做到”,那个不是能教授的,也不是能学来的,而是必须在现实中不断地摔打磨炼才有机会悟出来的。但是如果你已经“懂得”了,那肯定会让你在现实的摔打中,有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坚持下去。

好,话题再回到经济学上,经济学是教你如何观察、理解经济现象的,那么经济现象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所有的经济现象在本质上,都是选择的过程。

这种选择过程每天都会经历,走在街头饿了,吃个肯德基还是吃个牛肉面?这就是在选择。想吃牛肉面,但去面馆要走十分钟,而肯德基就在身边,那还要不要去面馆?又得在口味和距离上来做选择。

跟朋友一起坐在面馆里,朋友翻开菜单问你想吃啥,你说随便,这回总算放弃了选择吧?实际上“放弃选择”它本身也是一种选择,首先需要选择,要不要“放弃选择”?甚至对于动物来说也有选择的问题,狮子面对20米开外的一只角马,也要选择要不要去扑一下。

问题就来了,对不同效用的东西进行选择,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是自古就有的,连动物当中也都有,那为什么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到了18世纪才出现呢?

一 地理大发现之后,经济开始“脱嵌”

这跟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相关,就是地理大发现,它导致了人类秩序当中的一个重要变迁,学术上称其为“脱嵌”,“脱掉”的“脱”,“嵌入”的“嵌”。经济学正是在“脱嵌”的背景下才浮现出来。

“脱嵌”这个词可能听上去很怪异,先看看“脱嵌”之前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你就好懂了。以西欧为例,近代以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等各种领域都是嵌套在一块的,是一种“嵌入”的社会状态。

当时西欧的社会组织形式基本上就是封建庄园制,经济形式基本就是庄园里面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政治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封建割据的状态,这有点类似于中国春秋战国时的那种样态,而天主教会则为政治、经济等等,所有这一切进行正当性的辩护,就是告诉人们,当下的这种秩序,是最理想的,也是最正当的,是我们应该接受的一种秩序。

当时就算有人对于这种“嵌入”状态的秩序不满,也没人有能力推翻和改变这种秩序,哪怕你是国王。因为当时主要的财富形态都依托于土地,财富的规模与领地的规模直接相关。

而中世纪西欧的国王直接控制的土地面积,比贵族们大不了多少,一些大贵族的领地甚至比国王的领地还要大。国王面对那些不服管的大贵族,恨得牙痒痒也搞不定他们,因为在“嵌入”的状况下,领地的规模大致就是领主能调动的财富规模,财富的规模又可以大致兑换成能够动员的军队的规模,于是国王的军队规模跟贵族们的军队规模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一些大贵族的大,他就搞不定这些人。

但是地理大发现打破了“嵌入”的状态,人类社会开启了“脱嵌”的进程。“脱嵌”的起点就在于,伴随地理大发现而来的远洋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它带来了一种与土地无关的财富形式,从事远洋贸易的人,可以一块土地都没有,照样拥有巨额财富。

只要有人能找到办法把这笔新的财富调动起来,把它转化为军事能力,其他人就不是对手了。国王就去找资本家、金融家他们借款,他向债主们承诺,借给我钱我就能去找到雇佣军打败贵族,只要我打败了贵族,我肯定就有能力还款。国王们借助这种新的财政模式和军事模式就开始了统一进程,割据的贵族们逐渐被削平。此前中世纪稳定的政治形式、社会形式、经济形式也就全都被粉碎了,一种新的秩序出现了。

咱们把这个过程再完整地捋一遍,地理大发现推动了远洋贸易的开启,远洋贸易带来新的财富形式的出现;新的财富形式推动了新的财政模式的出现;新的财政模式使得新的军事模式能够出现;而新的军事模式的出现,使得过去那种基于小庄园、小领地式的,类似于春秋战国那种样态的政治组织形式全都不灵了,新的政治组织形式浮现出来,有了近代样态的国家;而近代国家的出现,又使得当年天主教会对现实秩序所做的各种正当性辩护通通失效了,需要新的理论,从而产生了对于新的政治哲学的需求。

梳理一下这个过程就会发现,推动新秩序出现的最核心的动力机制,就是经济。经济的变化构成了所有其他变化的核心原动力,地理大发现之后,经济开始“脱嵌”了,它不再受地方性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等等要素的约束,以全球的市场流动为载体,开始有了独立的活动,有了独立运转的力量和逻辑。而各种地方性的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都得自我调适,来适应新的经济形式。

也许你会觉得我在这里把经济的影响力给夸大了,政府手中掌握着暴力机器,难道政府会受经济这么大的节制吗?实际上,政府的任何政策要想落地,都必须落实为一套财政方案,而任何财政方案都受制于本国的财政能力,进而受制于本国的经济能力。在地理大发现之后,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能够脱离开整体的世界市场独立运转的。哪怕一个国家根本没有意识到,也会在懵懵懂懂之中就被世界市场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说到这你大概也就明白了,虽然经济现象是自古就有的,但它在近代以前一直是从属性的,从属于政治、宗教、社会等要素;但是到了近代,它开始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力量,反过来开始从根本上影响着其他各种要素,成为它们的根本约束条件。只有到了这会儿,经济学才会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逐渐分化出来。

二 经济学的诞生

在18世纪后期,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人们通常都把这视作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亚当·斯密的思考也展开了经济学的元问题。

斯密在《国富论》当中开创性地分析了经济当中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劳动、资本、土地,这成为经济学当中最为基础的分析框架直到今天。他进一步提出,市场引导着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利益的同时,客观上实现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扩展。他说,“我们的晚餐并不出自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慈悲施舍,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他们在通过资本创造价值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增进公共的福祉,而是追求一己私利,但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让整个社会为此受益,其程度往往比他们真的想要增进社会的利益时更好。”

斯密在这里的分析实际上是提出,人类通过市场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个合作关系还能不断扩展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当中去。市场让人们可以互通有无,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引导着人们去做各种选择,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合作在展开的过程。市场价格会把需求自动传导出去,人们完全不需要知道自己生产的东西最终会卖给谁、会做什么用,价格会告诉他,自己生产的东西在市场上有需求,这就够了,市场会让他的产品流到最终的需求者手中。因此,市场所带来的就是一个自生扩展秩序,它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在互相不知道的情况下连为有机的整体。

市场使得人们有了选择的空间,为人类提供了自由的基础。所谓的自由,就在于人不是被外在世界所规定的,不是生活在确定性当中的,而是能够自主地进行选择。没有了市场,也就没有了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市场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存在方式。

只不过,经济学会提醒我们,不能抽象地讨论自由,必须要看到市场的现实逻辑是什么。看清了这个实然问题,才看清了我们脚下的出发点,才知道该如何去追求那个应然的秩序。

在这一季的奇葩说里,薛兆丰老师和我们大观小组的刘擎老师,曾经就实然与应然问题进行了一场辩论,实际上,两人的辩论只不过是为了节目效果,他们俩都很清楚,真实世界中没有纯粹的实然,也没有纯粹的应然。

脱离了应然关怀的实然,将会让人丢失掉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所以斯密在《国富论》之外还有一本重要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就是在讨论应然问题;而脱离了实然基础的应然,就会沦为不切实际的空想,没有什么落地的可能与机会。真正好的经济学,正是一种结合了应然与实然的学科,回溯到经济学的元问题层面,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作者为外交学院教授 )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